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国远赴利比里亚维和的272名官兵回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6日12:16 北京日报
我国远赴利比里亚维和的272名官兵回国(图)

首批蓝盔西非维和归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满载272名中国维和官兵的专机,昨天顺利降落首都机场。至此,连同十几天前先期回国的官兵,首次远赴西非国家利比里亚维和的558名中国军人,全部平安回到祖国。这是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十多年来派遣人员最多、行动规模最大的一次。胜利完成任务的官兵们,对本报记者讲述了近400天的维和经历和见闻—首批蓝盔西非维和归来

  昨天的北京,最高气温只有2摄氏度,但迎接中国驻利维和官兵的人们却不愿呆在汽车
里,早早就守候在专机出口,在寒气中向停机坪张望。

  官兵回国,最高兴的莫过他们的家人。大人们用聊家常压抑着心头的喜悦,小孩儿们则不断追问爸爸的飞机怎么还没到。

   一些家属手捧鲜花,还有的给归国亲人带来了棉大衣—从气温高达三四十摄氏度的利比里亚,回到接近零摄氏度的家乡,家属可怕亲人给冻坏了。

  王凤仙的丈夫是维和运输分队队长,她告诉记者,丈夫是前年12月9日赴利执行任务的,一年多来,两人通过几次电话,丈夫总说没危险。但她知道那是丈夫怕她担心,据她所知,当地并不太平。

  13时10分,南方航空公司的专机稳稳停在停机坪上。几十分钟后,官兵高举红旗走出机场。家人们涌上前,紧紧拥抱自己的亲人。一位妻子拉着丈夫的手,一边笑着,一边流泪,心疼地说,脸晒黑了,人累瘦了。归国的男子汉们把自己的孩子高高举起,晃来晃去,任由孩子清脆的笑声传遍每个角落……

  记者采访了维和队员,听他们讲述了一年来维和利比里亚的种种经历和见闻。

  创造无车祸零伤亡纪录

  据介绍,中国首批赴利维和部队,由来自总后勤部供应保障局的运输分队、沈阳军区的工兵分队和南京军区的医疗分队组成。这是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十多年来派遣人员最多、行动规模最大的一次。回国前,558名官兵全部被授予联合国维和勋章。

  在一年多的维和行动中,运输分队累计行程110多万公里,运送各类人员7万多人次,运送后勤保障物资3万多吨。工兵分队勘察道路1300多公里,修复道路1200多公里,修建当地武装人员营地4处,修建直升机停机坪2处,架设、维修桥梁21座,修建水处理设施2座,平整土地7万多平方米。医疗分队接诊2300多人次,接收住院人员250多人次,实施手术50多例。

  到机场迎接的总后直属供应保障局政委张晓光,曾在去年9月赴利比里亚慰问官兵。他说,身为中国军人,他深深为自己战友的表现感到骄傲和自豪。联合国驻利维和部队司令奥潘德将军曾在十几个国家执行维和任务,他当面向张晓光表扬中国军人,说他们是“NO.1”。奥潘德说,在利的运输任务非常繁重,但中国军人创造了无车祸、零伤亡的纪录,这在他的维和经历中相当少见。

  运输分队队长沈刚锋对记者说,中国维和运输分队是联合国在利惟一的运输支持部队,主要有四个任务,一是给四个战区的维和提供运力保证;二是给战区运输油料等物资;三是将解除武装的利比里亚人运送回其家乡;四是遣返难民。一年多来,运输分队出车高达1万余次,既没出现等级事故,也没有违纪记录。

  得了疟疾医嘱是冲凉水澡

  利比里亚地处热带非洲,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天气的炎热、饮水的不便、蚊虫的叮咬给维和官兵带来不小的困难。运输分队刚到利比里亚的一个月里,由于营地、帐篷还没建好,队员们只能睡在车厢里。中午,车厢就像个大蒸笼,大家只能找块硬纸板铺地,钻到车底下休息一会。晚上,就是再热也得在车厢里睡觉,因为必须挂蚊帐。

  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那些蚊子正是传播疟疾等热带疾病的元凶。四排十一班班长陈曦亮是运输分队里第一个得疟疾的。当时他正带着两辆水车驻扎在巴基斯坦营地里,为150人的巴先遣队从420公里以外的首都蒙罗维亚运送饮用水。

  陈曦亮被直升机运到蒙罗维亚的维和医院。对那段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是约旦维和部队的医院。到了那里,医生一量我的体温,发现我在发高烧。我想他会马上给我打针或者吃药。谁知他竟然说了句‘Takeabath’,就是让我去洗凉水澡。洗完澡以后,再量体温,还高,再接着洗,洗到体温降下来为止。后来才知道,这是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治疗疟疾。我在医院里躺了6天,总算挺过来了。”

  军刺铁锹都拿来砍树垫路

  对运输分队而言,路面好坏至关重要。前勤排排长李军介绍说,当地的公路只有3、4米宽,运输车的倒车镜被路两边的热带树木打得东倒西歪,基本没有倒车这一说儿。但最令运输分队头疼的还是雨后泥泞的土路和腐朽的危桥。

  “利比里亚的水泥路面少,大部分是土路,遇到下雨,泥泞不堪。有一次,我们整整花了4个小时,只为过一道山坡。当时刚下过雨,那个斜坡又陡又滑,12吨重的水车根本上不去。我们只好砍旁边的树木,一点一点地把路垫好。锯树的锯子不够用,我们连军刺、铁锹都拿来砍树了。”

  “利比里亚境内河流众多,要过河必须通过河上的桥。把它们称为‘桥’,实在是太勉强了,其实就是两三根木料往水面上一架,上面铺点树枝、垫点泥土而已。过这样的‘桥’,得先在上面铺沙袋,得有人在前后指挥,还得小心翼翼,不能有一丝马虎。”

  “长途运输的时间根本没法计算。有一次,我们往距首都蒙罗维亚约500公里的绥德鲁运送物资,其中有一公里的泥泞路段,13辆运输车整整走了3个小时。”

  就是在这样的运输环境下,运输分队前勤排的150名官兵每天都会接到出车任务。最高峰的时候,一天内出车100多台次。

  被武装分子火箭筒瞄准

  2004年4月至8月,利比里亚过渡政府在联合国的配合下,重新开始已经中断数月的“解除武装、复员、遣返和重返社会计划”(“DDRR计划”)。运输分队分成4个行动小组分赴邦加、布坎南、杜曼堡和卡卡塔4地,为各战区维和部队送物资;将解除武装的当地人从交枪点运到训导营,并把他们运送回各自的家乡。

  将前武装分子送到各自的家乡,非常麻烦。他们住得有远有近,当地情况不明。所以,每次要到一个陌生的村子去送人,五排排长李军都要亲自跟车。

  更令人紧张的遭遇发生在王梓楠和孟庆明身上。当时他们正驾驶着水罐车前往水站取水。“孟庆明开着车,我坐在副驾驶座上正欣赏着车窗外的风景。突然一个急刹车,我往前一看,妈呀,两名武装人员,一个扛着火箭筒半蹲着,对着我们。一个在后面装填着,嘴里还喊叫着什么,不停做着手势,样子特可怕。孟庆明提醒我快下车,我们倚着两侧的前轮,做好了射击准备,气氛紧张极了。”王梓楠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心有余悸。“就在那个当口,后面又是一阵马达声,一辆尼日利亚维和部队的装甲车从后面冲上来,‘咔’地挡在了我们前面。这才得救了。”后来获悉,那两名非法武装分子是对“DDRR计划”的政策不满,想找联合国车队的麻烦。

  在为期4个月的“DDRR行动”中,运输分队总共运送利比里亚各派别前武装人员5.97万人次。

  一根玉米送给中国蓝盔

  利比里亚历经14年战乱,当地大部分居民流离失所,生活贫困。运输分队队员们说,根本不敢当着当地人的面儿吃饭,否则,一动嘴就能围上一大帮子人。有一次,队员们在营地里煮方便面,大家你一碗我一碗吃完以后,锅里还剩下一点儿,马上有十几个利比里亚儿童围了上来,眼巴巴地盯着锅里的面。可是,面少人多,怎么分给他们呢?一名队员跑来跑去,搜集了十多个盛酸奶的塑料小盒,一一洗干净,把面盛到小盒子里,分给了他们。三排所在驻地旁有一户人家。

  三排官兵对他们非常友好。部队撤离时,这家人在自家玉米地里找了半天,结果只找到一个熟了的玉米。他们硬把这个玉米塞给了三排官兵,表达谢意。  文/本报记者侯健美 范涛   摄/杨晖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