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庆百万农村劳动力大转移 资金尚存在缺口(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6日12:25 时代信报 | ||||||||
大转移富裕了谁? 元旦期间,重庆市举办的农产品展示会上一个重头戏,就是劳务输出项目洽谈。各级部门在这一项目上重视的程度几乎保持了一致。
如果说投入是为了产出,那么“百万农民大转移”大笔资金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找到致富的途径。从这一战略实行的几年间,重庆务工农民的足迹几乎遍布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甚至部分农民工输出到了国外。 但是,劳务输出能够给本土经济带来直接收益么? 记者在背景资料的介绍中,看到了成串排列的数字,应该说,通过这些数字,能够欣喜的看出有多少农民已经摆脱了原始的小农思想和土地意识。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农民摇身转变为千万乃至亿万富翁。可从投入者的角度考虑,每年几千万元的投入,能够给重庆带来多少直接收益呢? 采访中,记者把这一串问题带给了曾灵中,他对这些问题难以做出中肯的回答:“从直接收益来说,农民工打工所得归他们个人所有,即便是缴纳所得税,也都由打工的所在地获得。这一块来说,本地政府投入的资金是难以直接看到回报的。当然,也有部分打工较为成功的人,又返乡投资,进一步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再加上务工收入拿回本地过节消费,也能够间接带动本地经济的增长。但是,政策本身理解,这笔资金本身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能够实现剩余农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就使农民致富的目的落到了实处。”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农民工大转移所包含的社会效益是非常巨大的,以往那些赋闲农民所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消除了,而且农民通过再就业培训,在素质上得到了整体的提高,我们无法拿出具体的数据来揭示这一改变的程度,但人们可以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发现,他们的意识真的与以往完全不同了。” 培训机构有待规范 12月31日当天,记者参观了巴南区10个定点培训机构中的几个电脑培训学校。这个坐落在区中心地带的电脑培训学校属于民办性质,租赁民房搭建的校舍共分四层,每层有房间3——4间,整体看起来比较狭窄局促,在顶楼一间教室里,记者看到了分两排摆放着16台电脑,因为时近过节,老师和学生都放假回家,所以未能了解到更多的情况。 不过区财政局另一位女同志向记者介绍了再就业下乡培训的情况,“除了铸造工等需要设备的工种培训,每年培训学校都要组织老师直接深入乡村进行集中培训。那些乡村的条件都非常简陋,村民都很穷,所以培训学校在那里基本上没法收到钱,而且还要为村民管一顿午饭,老师们完全是出于公益心前往授课的,他们不仅拿不到多少补贴的钱,那种辛苦的程度也确实令人对他们的职业素质感到敬佩。” 与这种奉献精神相对应的,在部分培训机构中也出现了不和谐音:有培训学校将学历培训(非农村再就业培训范畴内人员培训)混入其中套取补贴及奖励资金。 对这方面问题,相关机构只能采取电话抽查的方式对其真实度进行核实,曾灵中说:“按照规定,一般是在年初定计划之前,各培训机构就将学员名单上报财政,但执行过程中,却有个别学校之前不上报的情况。由于这一项目的主管单位属于就业局在主抓,所以我们只是作为资金管理进行抽查,了解到的情况就比较有限。” 据了解,目前再就业培训项目定点培训机构基本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筛选,多数培训机构都属于民办性质。作为市场化的民办培训机构,在监管中必然会面临一些投机现象。之后记者曾直接前往巴南区就业局采访这方面情况,但采访遇到了断然拒绝。 链接资料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重庆市已累计转移农民工621.1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14.4%;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1.2万人,重庆农民工去年带来收益305亿元,人平1255元。 重庆市农业局劳务办称,利用各种机构和网络平台,计划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培训20万人,农村劳务新增长10%以上;同时,我市劳务输出已经形成强势品牌,涌现重庆师傅、富侨保健、石龙技工、重庆月嫂等多个劳务品牌,工种涉及建筑、服装、餐饮等多个行业。 信报记者 刘隽刚 李王君 通讯员 邓勇 报道 张秀良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