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焦点湖北)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8日00:20 荆楚网-湖北日报

  赵昌旭

  产业集群: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高密度的集聚。它包括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一般认为,产业集群多表现
为地理位置上的相近性和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产业领域相对集中、企业数量足够多、产业集群内在竞争激烈以及纵向合作广泛等方面。

  产业集群的“高效”体现为:一是有利于深度分工和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集群内,企业将全部资金、全部精力集中做好自己最有优势的一点,把这一点做成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有利于创新。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产业集群能够使得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主要表现在:由于在较小的经济区域内存在大量的竞争对手,充分的竞争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由于汇聚了大量科研机构,将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三是有利于创立区位品牌。正如品牌影响力大的产品能够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品牌影响力大的区域能吸引更多的经销店、供应商、投资者以及各类人才。一旦形成“区位品牌”,则有利于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

  除此,产业集群还具有以下“四个优势”:一是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相互比较,通常将竞争对手的产品作为其产品比较的标准,绩效好的企业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表现差的企业会不断改进产品及服务。此外,集群促进了企业在新品种或新兴产业中协同开发市场,共同分担市场开发成本。集群增强了竞争,竞争也提升了集群的总体竞争能力,使得集群企业比起单个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二是成本优势。由于集群内企业布局集中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从而使企业具有环境成本低、信息成本低和配套成本低等明显的优势。

  三是增长优势。由于集群内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大量存在,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遭到淘汰,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不断壮大。

  四是市场优势和扩展优势。产业集群的市场优势在于它的产业规模,以及在产业规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市场、区域性品牌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产业集群作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其自身规模扩张优势远优于单个企业,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规模,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企业群的外部效应也随之增大。

  湖北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对策

  尽快建立产业集群是增强我省产业竞争力的当务之急。具体地说,我省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发挥政府的作用。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促进者和中间人。要求它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一是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的功能、降低企业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为等方面有所作为。二是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检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三是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沟通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改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产业集群的动力来源于“分工可以降低成本”原理,而决定分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交易费用的大小。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制度环境建设,降低交易费用是必然的选择。一是制度的一般性建设。制度应该具有一般性,换句话说制度不应该在无确切理由的情况下对不同主体、不同情境实施差别待遇。违背制度一般性的情形在目前是比较普遍的,例如在融资、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外资与内资、国企和私企存在很大的政策差别,制度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消除这样的差别。二是制度的简单化建设。制度简单化就是要对现有法规进行清理,使得制度清晰明了,易于了解,易于遵守。否则,制度过于复杂就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强化产业集聚的统筹规划。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企业和政府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虽然各地区产业发展都是围绕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本身的形成主要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为了保障全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政府在其中必须起到积极的规划和引导作用,营造一个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

  加强产业链的整体性调整与改造。可以结合一些国有企业转制与改革方案,利用精干主业与分离辅助、剥离企业办社会的方式,将一些“大而全”的国有特大型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通过重组改制等方式,就近形成一个外部配套协作群体。通过一些扶植政策与措施,或者通过老城区拆迁、土地置换等统筹规划,尽可能迁移到产业集群内,形成物流区、深加工区和服务区。还可以鼓励原有企业的下岗和退休职工创业,或鼓励相关的销售商、供应商、配套企业和机构落户集群内创立新的企业。

  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一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此外,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加强品牌建设,改进营销手段。市场营销对产业发展极其重要,包括整体效应的“区位品牌”建设。集群效应可以形成“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香水、意大利时装等。“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更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

  我省可通过以下途径打造“区位品牌”:一是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为企业创建规模较大的零售、批发市场,同时对企业在不同等级的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制定不同比例的累进奖励措施,鼓励企业的广告投入。二是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宣传,通过举办博览会等方式,通过媒体展示湖北集群企业的整体形象。

  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优势大型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高度分工、密切合作的一体化生产体系。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是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积极引导区内大型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推进区内大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协作与配合,依托特定的产业,深化分工,形成集群产业的新格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增强大型企业的辐射功能,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与大型企业经营方向有联系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改造,使之成为自己的零部件厂、加工厂、协作厂,并且通过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集聚经济效应和乘数扩张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小企业应围绕区内优势大企业,主动调整发展方向,通过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以其小而专、小而精的优势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并且,要通过增强地方小企业对中央企业先进技术的吸纳能力,促使信息、资源等要素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传递与流动,使大型企业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特色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湖北特色产业群的培育,就是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我省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产业的专业化整合问题,其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的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现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大力推行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健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加强地区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提高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化程度,争取从大企业获得稳定的订单,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加强科技界与企业界的合作互动机制,使研发能力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