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社评:期待着“风暴”之后的常态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8日10:2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之所以出现史无前例的“审计风暴”,之所以在社会各界产生巨大的“地震”效应,之所以一些审计干部感到身处“风口浪尖”、“重重压力”,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审计工作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形成一种习惯”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日前在央视表态说,他不希望老刮“审计风暴”。他说,审计工作应该形成一种制度,形成一种习惯。“审计以后就对外公开,然后就不断地整改,有
问题就追究责任,被审计单位……也习惯觉得这是应该的;那么作为广大的公众,认为这也是习惯,也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作为审计机关来说,也不会再有一种压力,……就像我们其它的部门履行日常职责一样,这样就不会形成一种‘风暴’了。”

  尽管此前李金华在其它场合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但这一次,作为国家审计署审计长,他无疑是第一次公开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职能性质作一个清晰解读。而这样的解读无疑是清醒的,深刻的。

  去年6月23日,李金华代表国家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审计清单”。因披露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审计出的一批重大案件,这份“清单”掀起了一场强大的“审计风暴”。随即,“审计风暴”推动了“整改风暴”。去年岁末,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案头,都摆上了一份国务院办公厅提交的关于审计查出问题纠正情况的报告。

  我们认为,这些审计工作的“赫赫战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它包含了广大审计干部的艰辛和汗水。“审计风暴”对于深入查处腐败问题、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功不可没的。然而我们知道,看管好国家财产,审计监督同级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这是审计部门的天职。这一“分内之事”,按理说是不应当被人们“大书特书”的。而作为审计干部,也没有必要因为正确履行了自己的法定职责而感到“忐忑不安”。至于将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及时予以公布,其实是表现了对公众知情权的起码尊重,更是法治社会天经地义的事。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审计风暴”威力背后所真正展示的,是社会公众的强力监督。因为,审计报告及时全面的公开,不仅使人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家机关在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中存在的违规甚至是违法行为,更重要的是将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和流向完全置身于了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之下。正如一家报纸所评论的那样:一定程度上,媒体公开报道所造成的舆论压力显然也是被审计单位作出积极反馈的重要原因。

  在外人看来,审计部门似乎大权在握、“无所不能”。但是,之所以出现史无前例的“审计风暴”,之所以在社会各界包括被审计出问题的部门中间产生巨大的“地震”效应,之所以一些审计干部感到身处“风口浪尖”、“重重压力”,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审计工作并没有像李金华所希望的那样,“形成一种制度,形成一种习惯”。

  由此联想到其它一些相关部门的工作,类似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原本应当在平时日常工作中认真解决的问题,可偏偏就是拖着不办,就是不履行法定职能,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越拖越大。等到群众反映强烈了,或者上级部门过问了,就临阵磨枪,搞一些突击检查、整改之类的统一大行动。但“风暴”过后,一切似乎又都归于平静,问题又再次恢复到老样子。显然,这种依靠“风暴”行动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所缺乏的正是“制度、经常、习惯”的法治因子,因而终归是靠不住的。

  已经有迹象表明,审计工作如今正逐步走向制度化、程序化、透明化。比如,今年审计工作将锁定六大重点,并把审计范围扩至地厅级领导干部;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问题,今后审计报告将全部向社会公开。但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能如此,都能逐步进入到一个“制度化、程序化、透明化”的常态。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