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灾难过后的希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03:08 时代商报

  报业强人纽哈斯在创办《今日美国》时倡导“希望新闻学”,说读者不愿意每天一大早就接触死亡与恐惧,“应该让人感到有希望”。

  2005年到来前夕,正当人们要高歌“让我们敲希望的钟”时,一场海啸掩盖了新年的钟声。《印度快报》借用一个孩子的话说,“平静的大海站了起来”,村庄、岛屿瞬间变成死亡的泽国。媒体每天在翻新死亡数字,大量失踪者没有下落,许多国家和城市取消了庆典
活动,十几万人失去了生命,数十万家庭失去了亲人,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希望在哪里?希望新闻又在哪里?有一天突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印度一对夫妻在海啸逃难途中迎来儿子第一生啼哭。34岁的人力车夫拉克希米与妻子娜米塔和700多名村民逃上小岛。在漆黑的森林里,娜米塔诞下小生命。女人们用纱巾支起“围墙”,用树枝和干叶子不断地烧热水为她接生。

  一个新生命用自己第一声啼哭和顽强的生命力,唤醒了人们生存的希望。虽然海啸已经夺去至少15万人的生命,但是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说,海啸受灾地区还有15万名怀着新生命的妇女,5万名妇女会在最近生产。

  医生为这个孩子取名“海啸”,不只是对这场灾难留下记忆,也让“海啸”一词有了希望的内涵。为着“海啸”和其他新的一代,人们必须重拾信心,充满希望。

  最近十几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另一方面,战争、核扩散、灾难、不同的价值观……却让分歧越来越大,鸿沟越来越宽。但是一场海啸反倒让世人看到了一丝新希望。《埃及新闻报》说,“灾难之后一场超大规模的救援运动显示出来的人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让人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光明的一面。”

  中国政府这次空前的援助行动得到外国媒体的高度评价。法新社称“中国在灾害发生后反应迅速,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人道援助国家之一”。《欧洲时报》的评价是“中国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电视新闻里,一位眼含泪水捐款的中国大爷说:“平时我的孙子有个发烧感冒我都心里焦急,现在海啸让这么多孩子成为孤儿,我心里能不难过吗?”普通中国老人平实的话语,让人感动,也给人希望。就像那首老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全球各地几乎都可以看到为灾民举行的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在许多富裕的西方国家,这次私人捐款的慷慨程度空前。因为发动伊拉克战争而饱受批评的美国政府也将援助承诺提高到3.5亿美元。欧洲各国都争相提供大笔捐款。而一向接受援助的朝鲜也首次提供了15万美元的捐款,受到舆论广泛好评。所以《环球时报》说,海啸是一种不幸,也是一条纽带,它把很多国家、民族和素不相识的人拉到了一起,很多人都希望在潮水退去的那一天,这条纽带依然把大家连在一起。

  (蒋荣耀)

  在芬兰赫尔辛基市中心,一名男孩将零花钱投入捐款盒。

  新华社/供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