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江口海域CT报告出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09:47 浙江在线

  一场印度洋海啸,如“潘多拉魔盒”般吞噬了十余万生命。灾难激起了无数上海人的爱心,同时也触动大家的神经: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会不会面临类似的海底地震,乃至海啸?

  要解答这个疑问,就必须为上海长江口及临近海域的断层做一次全面“普查”。上海地震局科研人员透露,他们早在三年前就启动了该项工作。近日,记者拿到了这份最新出炉
的“CT初步报告”,结果显示:该海域基本不具备产生强震的“资格”。

  【临床症状】有感地震多来自临近海域

  许多上海人对1996年的南黄海地震记忆犹新。上海地震局火恩杰研究员告诉记者:上海本身远离环太平洋地震带,历史上没有7级以上大震记载,影响申城的有感地震大多来自长江口附近海域。所以,给该区域的地震构造背景来一次“精确扫描”,显得至关重要。

  这也是我国首次对海域断层分布状况进行探测。作为“十五”计划项目,上海市政府和中国地震局联合资助,锁定了50000平方公里的海域。

  【诊断经过】“人工地震”探海底

  长江口海底地貌到底是如何模样?要想做“水下CT”,人工模拟地震是最好的“侦察兵”。爆炸能量传递到水下地质界面后,会反射、折射出不同的波长,科研人员以此判断出各种地质结构。目前人类对地壳、地幔、地核等认识,都是通过人工爆破或天然地震资料获知的。

  为展开此次调查,上海动用了先进的“奋斗号”勘探船。科研人员在该海域布置了9条“人工地震带”,构成一个“井”字网络。

  人工地震的“震源”是2组6管不同大小的空气枪,由缆绳缓缓放入水下。只听一声令下,空气枪同时起爆,巨大的冲击力直贯海底。顿时,海面波涛起伏,船身微微摇晃。“奋斗号”上的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屏幕上,跳出一幅幅震动波信号实线图。

  从2002年至2004年底,科研人员进行了多次高分辨率人工地震,然后通过相关运算,初步绘出一张海底断层全景图。

  【CT结果】活断层“活力”较差

  此次“全景扫描”显示,长江口海域的新生代地层可分为5个,分别为第四系、上新统、中新统上段、中新统下段及始新统。初步诊断结果是:勘测海域的海底活断层“活力”较差,基本不具备产生强震的“资格”,也不太可能发生破坏性海啸。

  课题组成员、上海地震局刘昌森研究员告诉记者:发现断层并不可怕。只要严密监测断层活动的新动向,就能使防震减灾未雨绸缪。

  【“医生”的话】争取做“核磁共振”

  火恩杰表示,作为我国首张“海底CT报告”,该数据十分珍贵,对推进该长江口海域的地质研究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将以此构建海域活断层基础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

  但这位专家同时表示,此次测网密度较稀,勘测范围有限。印度洋强震和海啸更提醒人们:海洋不能成为地震研究的“盲区”。因此,上海地震科研人员还将再接再厉,加密勘测网络、扩大研究海域,并选择适当地点开展海上钻探和系统测井,深入研究关键部位的构造关系,争取来一次更精确的“海底核磁共振”。

  来源:

  浙江日报-文汇报 作者:张咏晴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