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泉州艺校期待走出招生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03:32 东南早报

  说到“泉州戏”,不能不提到泉州艺校。泉州艺术学校可谓是“泉州戏”的人才基地了。泉州现在的木偶剧团、梨园剧团、高甲剧团的主力,基本上都出自这所学校。但目前,该校却面临招生困难的问题——

  新闻背景

  有专家说,泉州是“戏窝子”,以此盛赞泉州戏剧种类之多,之独特,文化艺术价值之大。近几年也是“泉州戏”的丰收年,木偶戏、高甲戏、梨园戏、打城戏都在国际国内有所斩获。泉州有两个戏种(梨园、木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前三十名,梨园戏更是最终排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六,戏曲类第一。泉州木偶戏还将应邀到联合国上演。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些承载着泉州乡土文化的艺术剧种,现在都出现着“后继无人”的困窘。典型者,如目前泉州艺校在今年招收新学员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

  艺校戏剧专业面临招生困境

  招生遭遇尴尬

  见到泉州艺校的李校长时,他正在伏案疾书。他说,最近正忙于布置新一年招生工作呢。今年,艺校还将招生近200人,其中泉州传统文化方面的要招生120人。

  “每年一遇到招生,老师都头疼”。学校一名工作人员说,老师想方设法,到处去找生源。

  记者还特别问了木偶剧团去年只招到七个人的事,李校长证实,确有此事。他讲,由于艺校对生员质量的要求较高,许多专业还是需要天赋的。照道理,像这种招生工作,应该是百里挑一才对。可实际上报名者本身就寥寥,以往一个班数千人报名的盛况现在也不见了,挑选的余地十分有限。

  社会误解严重

  究其原因,当然与现在社会的大背景有关。

  李校长介绍,一方面泉州的几个剧目在国内外屡获殊荣,而另一方面泉州人自己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剧目却不闻不问。导致了泉州传统文化开始呈现萎缩之势。在此背景下,社会上的人对传统戏曲的表演工作者就存在着误解,认为这是“没钱途”,没出息的行业。这种误解,在招生工作上表现尤其突出。

  一名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给记者讲了他一次下乡去招生的故事。他首先与一所学校联系,这所学校据说是课外兴趣教育进行得非常成功的典型,像“南音”等传统艺术该校都有表现得相当出类拔萃的学生。像这样的学生,本来根底就好,往往具备天资,当是艺校最佳“候选学生”。可是当他与该校领导提及招生事宜时,该校领导摇摇头,两手一摊说:“招不到的。”他的意见是,现在家长之所以支持学生去学“南音”等,主要是为了多学一种技能,或者说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如果真是要专门去艺校学习,以后从事这一行当,那家长和学生就都不干了。后来,他们随便问了几个资质较好的学生,只要成绩好点的,都表示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考一所理想的大学。

  毕业生在流失

  与“泉州戏”缺新人密切相关的,艺校的毕业生的流向也很值得关注。记者了解到,毕业后约只有1/3的学生会从事其对口专业的工作。

  学生林某,曾是艺校培养出来的一个“苗子”,后来分配到某地高甲戏团,由于往往要老艺人“压场”,一直少有上台机会,反而郁郁不得志。由于年轻漂亮,后来被一家事业单位看中,跳槽而去,现在因多才多艺,在那家单位也算小有名气了。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不过李校长倒很看得开。他说,每年像一些金融、企业等系统都会到他们这里来要学生,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是由于艺校基础教育到位,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后很快能上手。关键是这些学生在各个岗位上都成为了文艺骨干,这也是对社会另一方面的贡献。

  筹建戏曲学院

  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是,京剧有博士生、研究生,已经走上了正规化教育的轨道。而泉州的梨园戏、南音等艺人,在学历上要逊色很多。艺校近年来终于实现了培养“大专生”从业人员,也是为泉州文艺事业作出了一大贡献。

  这所被誉为闽南戏曲摇篮的学校,现在还同时拥有中国戏曲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的办学分部,这是福建省其他艺校所难以企及的。可以说,对于泉州艺术特长学生来说,这个求学的硬件是十分吸引人的。

  但这还不够,如果要提升泉州传统文化的档次,至少在学历教育上,还要再提高。李校长给记者透露了一个信息,泉州市政府准备在艺校现有的基础上筹建闽南戏曲学院,目前已经批下20亩地,开始前期筹备了。

  如果这个学院建成,泉州艺校将成为名至实归的“闽南地区戏曲摇篮”。“泉州戏”的曙光,也许就在明天。>>请继续阅读第4版

  “泉州戏”剧种简介

  木偶戏

  俗称傀儡戏。近年来,根据剧情需要,木偶戏发展为提线木偶、掌中木偶、杖头木偶与真人混合演出,相得益彰。

  如今,泉州提线木偶每尊木偶身上设置8—16条提线,较复杂的表演多至36条线。按人体基本动作,线分若干组,全凭演员双手操纵,表演难度大。解衣、拔剑、接伞以及叫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特技动作,全靠精致准确的抽线功夫方能得心应手。有时为使表演更为逼真,同时由两个演员合作操纵一个木偶,一主一辅,配合默契,宛如一人。

  梨园戏

  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遗响”。距今已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梨园戏在表演上,有一整套代代承传的科范,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无论生、旦、净、末、丑、外、贴,均受其严格规范;其手势丰富多姿,细腻独特,与敦煌壁画中的人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有人说,梨园戏是“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高甲戏

  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1994年该团的《大河谣》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文华奖。此外,1995年南安高甲剧团的《大汉魂》,喜获第五届文华奖。

  1996年安溪高甲剧团的《玉珠串》也荣获第六届文华奖。至此,泉州市夺得全国地级市中惟一的文华奖“三连冠”。

  打城戏

  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原为僧、道法事后的余兴,以后逐渐由法事仪式而搬上舞台,流行于泉州、晋江、南安、龙溪及厦门、金门等地。它是融合释、道二教的法事活动形式而形成,为全国罕见的宗教戏剧。

  打城戏走上舞台,渐渐地形成自己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剧目,以连台本戏为主,大致可分为:神话、神怪剧、历史故事和武侠剧三类,如《目连救母》、《西游记》和《楚汉》、《三国》、《说岳》等。

  打城戏表演动作多侧重于跳跃跌打和武打杂技,有时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打城戏的音乐曲调,是在道教法事中的法乐、道情调乐曲、打击乐和佛曲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木偶戏音乐曲调混合而成的,是泉州民间文化的艺术珍品。后来虽然也加进一些南音和民歌,但仍以傀儡调为主。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