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墙内开花墙外香 “泉州戏”谁来传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09:36 东南早报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目前,面临后继乏人窘境的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打城戏等戏种在传承上都有着各自的难题———

  “泉州戏”谁来传承

  木偶戏:

  十年只招到七人

  相信大家对泉州的魅力瑰宝———木偶戏黄奕缺老人的“驯猴”还记忆犹新。泉州木偶主要分为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已经有多届世界木偶节在泉州举办了。国内专家曾这样评价,中国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木偶艺术在泉州。

  泉州市木偶剧团王团长说,目前泉州木偶剧团里有50个人。木偶剧团已经有11年没有再招生了,剧团面临新旧交接的问题。这次,他们打算招30人。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泉州艺校招收木偶专业的大专生,都是五年制的。而且,每培训完一期之后还要有一段“间歇期”,平均十年才会再招一批学生。

  去年正是泉州艺校相隔十年来再度招生的一年,结果只招到七人,“开一个班至少要二十来个人,不得已,只好放弃开班。”艺校相关负责人惋惜地说。为了不使泉州的木偶人才出现断层,今年还将再招。情况将会如何,没有人敢作乐观地估计。

  王团长说,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去报考高中、大学,但是现在大学毕业后,工作也要自己找,未必能找到好工作。而如果把木偶表演学好了,成为一个木偶表演的好演员,前景将相当不错。他希望新招的这批学员以后能个个成材,成为一个梯次队伍,传承木偶艺术。

  在招收这个班时,政府将可能会考虑补贴,减轻学费,为学员提供更好的条件。学生进入艺校后,将学文化课和业务课。

  王团长认为,业务课要相对多一点。在业务课上,木偶剧团将派团里最好的演员去授课。即将新招的这批学员,要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木偶艺术。如果他们在学习的几年中没有被甄别或者淘汰,毕业后将全部被接收到团里工作。到团里后,他们还要继续学表演、乐器、木偶制作、舞蹈、木偶表演等,业务方面的培养将更全面、更具体。要把这些技艺都学完,他们至少要花十年的时间。

  泉州高甲:

  生源每况愈下

  泉州高甲戏团吴团长说,在他印象里,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戏团的招生都是张榜公告,报名的人总是排成串。这些人报名大多数是出自一种爱好,很想从事戏剧这个行当。

  上世纪九十年代,各种戏团的招生开始出现困难,单靠张榜招生已经行不通了。1997年,他还在主持梨园戏团招生工作,花了很大力气,到安溪、永春、德化等十几个乡镇去摸底寻找苗子,有一点条件的就叫到泉州来复试。和家长苦口婆心地讲条件,工夫不负有心人,来初试的人达到了2000人左右。经复试,有200人符合条件,最后他们招收了40个人的一个班。

  到了1999年,招生就更困难了。当时,高甲戏团要招收30个学员,最后报名的人很少,只录用了13个,在生源上,相比1997年梨园戏团的那次招生,可选择的余地少了很多。

  现在很少有人再把演戏当成一种兴趣,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次招生工作也将很难,他们已经考虑到,所以这次招生,他们仍然会下到乡镇。选苗的前期工作基本上都要靠剧团本身,面要铺得广,首先在数量上有保证;在招生时,戏团就要更多地协助泉州艺校。

  梨园戏:

  急需补充新血液

  1953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泉州建立了实验性的省级梨园戏剧团。到文革前,梨园戏发展到三个团,其中光省团就有三个演出队,在城乡各处演出,达到一个中兴的局面。

  不过现在的梨园戏,只剩下一个省团了,而且也只有一个班,相比以前一下子萎缩到五分之一,局面据说“还不如文革前”。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陈书记介绍,上一次剧团招生要追溯到1997年了,那时的招生氛围还算是相当不错的,从1000多名报名者当中挑选了30多棵苗子。在这批人毕业后,剧团将他们整批接收,根据业务能力进行录用、留用,至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仍在梨园剧团内从事表演工作。

  在谈到如何培养戏剧人才时,陈书记表示不应把他们等同于一般的校园教育,而应把他们当成特殊人才对待。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扶持,在收费、解决学生今后出路等方面,都应当有配套的优惠政策,以扶持人才、爱护人才、留住人才。

  针对目前剧团整体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陈书记表示加紧对新人的培养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了,这其中不仅包括演员、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还包括舞台、灯光、造型等配套人员。目前剧团内老中青三代人中,40岁以上的偏多,考虑到他们退休后的接替,及新人培养周期长的问题,补充新鲜血液进剧团成为今年的当务之急。

  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很特殊,首先选材是关键,有特殊要求,如骨骼嗓音等;其次是教育培养,不仅基本功训练,还有艺术思维的培养。以往的招生是剧团随泉州艺校到各地发动、物色,再通过集中面试挑选合适的苗子,但从现在的社会综合氛围考虑,能否再招收到苗子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打城戏:

  墙内开花墙外香

  打城戏已经被列为泉州市重点保护的民间文化。不过现在在泉州市区几乎都没上过正式的“台面”。主要演出全部转到乡下去了。市民对其知之不深。记者在一次随机调查中发现,20—3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市民,看过打城戏的,不到一成。

  但是,一位业内人士说,打城戏的地位高得可畏,它是道教戏剧存活下来的惟一剧种。

  据介绍,打城戏现状堪忧。目前,打城戏已经完全没有了官方组织的剧团,民间剧团还有三个,全部为自发组织的,其中比较正宗的,有老艺人“当家”的只剩一个,从业人员不过一二十人罢了。

  不过这个戏团却不一般,前些年曾由中国戏剧协会组织,到伊朗、日本等地演出,在国外受到热烈欢迎。

  “往往是这样,在外地,甚至外国得到很大反响的好东西,在泉州本地反而不受重视。”这位业内人士不无悲哀地说。打城戏从国外回来后,在国内,又是只能下乡去演出。

  目前,由于泉州打城戏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状态,所以其艺术表现形式也开始异化了。一些专家反映,泉州的打城戏现在有被高甲戏同化的趋势。打城戏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演道教传统的戏目,如木莲救母、西游记等。日渐趋同于高甲戏,将使其研究价值大打折扣。

  打城戏面临最大的问题也是后继无人。泉州艺校相关负责人说,他们现在还没法开设打城戏的专业。打城戏接班人的培养无疑是一大难题。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