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专题 > 正文

我国积极提升应急抗灾能力制订各类应急预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15:1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顾瑞珍、李斌)一场突如其来的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席卷了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因海啸而死亡的人超过十六万,带来的损失难以估计。这让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我国的应急抗灾能力究竟如何?

  面对灾害、疫情、恶性突发事件给人民安全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提升应急抗灾能力,包括建立综合减灾协调机构,编制国家自然灾害管理应急预案
体系,提高全民减灾意识,组建救灾防病医疗救治队伍等多个方面。

  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我国2004年制订、修订了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副司长邹铭说,“救灾紧急预案体系”建设在全国展开,沿主要江河及地震重点监测地区的县级以上城市要全部出台应急预案,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演习。目前,国务院各涉灾部门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灾害多发市县都制定了预案,全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建立。

  救灾物资储备方面,民政部根据全国规划、城市救灾及国际反恐的需要,在沈阳、哈尔滨、天津、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10个城市建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点,26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库,一些多灾易灾的地、县也建立了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库,目前储备了37万顶12平方米救灾专用帐篷和衣被等生活物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一旦灾害发生,救灾物资第一时间运往灾区,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邹铭透露,国务院等部门已批准了旨在加强环境与灾害监测的小卫星计划,2006年将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雷达卫星,初步形成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灾害与环境的及时动态监测预报能力,2010年前,完成由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雷达小卫星组成的“4+4”小卫星星座,将改变我国目前的灾害监测方式,实现对灾害与环境的全天时、全天候监测。

  目前,卫星的有效载荷研制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地面系统拟充分利用现有的遥感卫星地面站进行改造和补充,在此基础上组建减灾与环境应用系统。到2007年形成我国自有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可实现每6小时对同一地区的监测。

  据了解,2004年1月,全国正式启动以传染病个案报告为基础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网络报告传染病疫情,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实现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动态统计和分析。

  同时,卫生部和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自2004年1月起,开始实行公开透明的定期疫情信息发布制度。在各地组建卫生应急队伍的基础上,卫生部组建10支国家级救灾防病医疗救治队伍,及时指导支持地方处置突发事件。

  相关专题: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