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小孩不讲“上海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06:04 北京青年报

  沪上年轻父母遇新问题

  上海

  李先生在上海市一家媒体任职,平日里写稿改稿用的都是普通话,可最近却给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下了一道普通话“禁说令”,规定他一回家就必须开始讲“上海闲话”———
“阿拉儿子从小到大就只肯讲普通话,再勿‘逼’伊,哪能还像上海孩子!”

  稍加留意,发现身边有类似困惑的年轻父母还真不少!很多年轻父母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在办公室里说的最多的也早已成了普通话甚至是英语。普通话作为国家“标准语”的成功推广固然可喜,但是,淡忘了方言的小“阿拉”们,似乎也失去了些什么。

  沪语有了“洋泾浜”版

  据《新民晚报》报道,“洋泾浜”原指上海开埠之初,夹杂着本地方言的英文。如今,上海话自身也有了“洋泾浜”版。孩子们不知道有“手臂膀”、“肩胛”、“头颈”这样的说法,只好用变了调的“胳膊”、“肩膀”、“脖子”取而代之。

  有趣的是,记者曾听到一名小女孩在宴席上嚷着要吃“花”,众人过了许久才明白她要吃的是“虾”。原来,沪语里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小女孩从幼儿园起就习惯了用普通话作为交流“第一语言”,但回家后听的却是爷爷奶奶的吴侬软语,“双语”环境中长大的她把上海话和普通话搞混了!

  方言退化勿舍得

  让一群小孩子用普通话描述一捆青菜,他们能七嘴八舌地报出“绿油油”、“水灵灵”等词,再改用上海话,他们就只会用“老”、“蛮”、“瞎”等几个单音节词来形容蔬菜的新鲜程度了。在新生代的字典里,“邪气”、“交关”等程度副词被归为冷僻字,而“碧绿生青”这样生动的说法对他们而言更陌生。

  “推广标准语固然必要,但不应以方言的退化为代价”,多年从事文化语言学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申小龙强调,方言不只是工具,更是文化之根,丢不得!在讲求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一口地道的方言和一口流利的标准语对于真正的现代人而言同样重要。申教授告诉记者,每晚他都会和读高中的儿子一起收看沪语电视栏目《老娘舅和儿孙们》,感受方言中那种“让人在异乡落泪”的力量。

  阿拉想讲无处学

  在一家公司从事法律工作的戴小姐是无数“新上海人”中的一员,她和新婚丈夫都是河南人。眼下,他们正忙着找一名上海籍的保姆,因为“想让将来的宝宝学会上海话”。他们说,身边想以语言为突破口、完全融入海派文化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但是,一师难求。

  其实,上海话并没有丧失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他们爱在网络上发布各种有趣的沪语帖子,msn聊天则偏好用“好伐啦(好吗)”、“牢崭格(很不错)”传情达意。在他们眼中,用“上海闲话”交流“蛮好白相”,只是他们想知道,哪里才能听到顶“正宗”的上海话呢?

  作者:陆梓华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