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李岚清举行讲座畅谈人生:只听不看新闻联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10:08 中国新闻网 | ||||||||
李岚清,前国务院副总理,现已退休20个月。离开领导岗位后的他,继《李岚清教育访谈论》一书后,又于2004年9月出版了《李岚清音乐笔谈》,并将两本书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2004年12月15日下午3时,中央国家机关女领导干部联谊活动在美术馆后街的康铭大厦举行,我有幸聆听了李岚清的讲座“音乐与人生”。 他对欧洲经典音乐家如数家珍
那是一个可以容纳300多人的小礼堂,主席台前是一盆盆叶片肥厚青绿的万年青,右侧摆放着一架钢琴。 李岚清着深色西装,气质儒雅,谈到他书中提到的那些欧洲经典音乐家们,如数家珍。他讲了一个关于《婚礼进行曲》的有趣故事。国外有两首《婚礼进行曲》,其中一首是德国大音乐家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中的一段乐曲,成为全世界通用的《婚礼进行曲》。另外一首是德国大音乐家门德尔松创作的《婚礼进行曲》。后来在西方,有时两首曲子同时在婚礼上使用——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用在新人步入礼堂时,而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则用在婚礼结束新人步出礼堂时。 当谈到根据捷克著名音乐家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填词而成的英文歌《念故乡》时,李岚清说,这首歌曲的神奇之处在于,不用唱歌词,只要哼唱曲调,就能引发人的思乡之情,它会让人想起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后,他随着乐曲哼唱《念故乡》的曲调,纯正而富有魅力的音色将我们带入一种淡淡的乡愁里。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全场宁静,只有音乐水一样清澈地流淌,让我体会到音乐的圣洁和美好,也由此更深刻地体会到李岚清在讲座中谈到的:音乐是人的精神食粮,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音乐伴随了李岚清的一生。中小学时期他就爱好唱歌,在高中大学时代,他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曾担任复旦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兼群众文化工作部长。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到苏联实习,对俄罗斯及整个欧洲经典音乐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更加重视音乐和文艺的教育以及这一方面对外的交流。 很早之前,李岚清就提出要恢复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因为师资问题,这样做是有困难的,但他认为可以想办法通过现代音像技术解决困难。他还主张,在大学里进行音乐补课。他说,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部分,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只有专业知识,而不懂审美和包括音乐在内的某种文化修养,还不算高素质的知识分子。 李岚清还谈到,18世纪末,西方解剖学家就研究过人类大脑的分工。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医生治疗癫痫病时,切断了连接大脑两个半球的胼胝体,由此发现人类左右脑的功能不一样。左半球大脑担任语言、阅读、逻辑推理、数学、分析等功能,称为“语言脑”。右半球大脑则侧重事物、形象、音乐、艺术和直觉等活动,称为“音乐脑”。而我们的教育,偏重于左脑的开发,所以,我们还应该提倡右半球大脑的开发、全脑的开发。 8年写成《音乐笔谈》 正是基于上述对于音乐的看法和认识,他很早就萌发了一个愿望: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音乐的爱好者,写一本普及性质的书,以期更有利于广大读者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理解。他觉得,在音乐知识传播方面,音乐家们做了许多工作,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他们写的书比较深,普通读者不易看懂,难以引发他们对欧洲经典音乐的进一步兴趣。 为此,李岚清在多年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在学习有关音乐方面知识的同时,注意收集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仅图片就有上万张,还做了部分笔记。但因为工作忙,无暇系统整理、充实。在离开工作岗位并写完第一本书《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以后,他在已有的基础上开始了《李岚清音乐笔谈》一书的写作。算下来完成这一过程历时8年。 约翰·施特劳斯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李岚清最喜爱的音乐家之一。施特劳斯的《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的优美旋律,都深深打动过他。在以往介绍施特劳斯的论著和文章中,经常提到施特劳斯1872年在美国的演出活动。因为正是这次演出,使他由一位欧洲大音乐家成为世界级的大音乐家,亦促进了欧洲经典音乐在美国的进一步推广。这是世界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但是关于这次演出活动的具体情况却说法不一,甚至差别很大。 李岚清在写作《音乐笔谈》有关施特劳斯的章节时,便萌发了一个想法:通过查阅当时当地出版的报刊和有关报道文章,搞清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将准确的情况告之世人。李岚清请驻外工作的同志们帮助查阅了1872年7月的《纽约时报》和《纽约太阳报》等报刊。不能复印的文章,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就帮助抄写下来。 讲到这里,他笑了,说,这也算是利用了一点职权吧。他的幽默引起一片笑声。 我想,在《李岚清音乐笔谈》中,一共介绍了50位欧洲经典音乐家,资料的收集和核实,该是怎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啊。我不禁肃然起敬。 从他的人生里我也有两点感悟:如果想做一件事,只要认真努力、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做成;另外,做一件事,无论多晚也不算迟。 李岚清还介绍了他从71岁开始学习篆刻的情况。开始,他就自己买书看,学着刻。他刻的时候,多是利用听新闻联播的时间。李岚清说:他只听新闻就可以了,不一定看,“电视里的那些同志我都认识”。 下面又是一片笑声。李岚清是在篆刻50枚印章之后才开始拜师求教的,以便人家可以有针对性地指教。 他以前写东西用铅笔写,由秘书在电脑上打印出来,他再改。而现在,他使用“汉王手写”软件,可以熟练地写作、编辑了。 在讲座的将近3个小时里,李岚清始终声音洪亮、精神饱满,看不出丝毫的倦怠。讲座结束时,他还应与会者的要求,用钢琴演奏了一曲《二泉映月》。 曲终,掌声响起来。 我想,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固然是为了音乐美妙的旋律,但同时也是为了一个有着“岁月如歌”精彩年华的老人,为了他对生命、生活和音乐无比热爱之情。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赵泽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