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寿星穿针引线依然快(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11:20 海峡都市报 | ||||||||||
主持热线85101989 诗曰: 少小读经疏耕种, 年老荷锄力不胜。 闲情且作栽花叟, 好与群芳结知音。 各位街坊,听好了,今天我给大伙讲一个百岁老人的故事,这个老人就是诗里面讲的“栽花叟”,他叫林隽英,家住福州茶园社区,是个远近闻名的寿星,究竟有多大?过了年就100加2岁,这个寿星有什么故事?你慢慢听我讲。 一生退了两次休 我刚见到林隽英老人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告诉你,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一身紫色的唐装,脖子围着一条灰色的围巾,银灰的头发掩映下,一双眼炯炯有神。 林隽英解放前在福建省全闽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任教13年,抗战开始,林隽英避难到永安,在当时的省教育厅工作(当时省政府迁移到永安)。 抗战胜利后,省政府迁回福州,林隽英被安排在烈军属子弟学校任教,该校是福州市19中学前身。林隽英一直教书育人到68岁退休,80岁时,林隽英老人又到逸仙外语学校任校务委员会委员,一直干到88岁。 林隽英膝下有七个儿子,最年长的大儿子70多岁,是位教授,最小的儿子都已经五十多岁了。如今,他的儿孙分布在省内外,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凑在一块。 “我干教育,干到88岁才真正退休。前后我退了两次休。”林隽英一说就是笑,他一笑起来,满脸都是灿烂的阳光。 “干得还不够呀,我好想再干上几十年呀!”老人感慨地说,但是年岁大了,干不动了。 “我爷爷最爱听的是那首《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歌,歌声一响起来,他就情不自禁地动手打拍子。”林隽英的孙女说。 百岁人一天日程 “健康身体重勤劳,经常锻炼意自豪。流水不腐古有训,胸怀开朗乐陶陶。”林隽英这样总结他的长寿秘诀。他的四儿媳妇林晓熹说,老人心态非常好,特别爱笑,成天都乐呵呵的,每天非常有序的生活,是他长寿的关键。 现在,林隽英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 每天早上6点半就起床,洗漱完后,喝一杯盐开水。接下来,就是粗略地翻看《海峡都市报》。 7点,喝一杯牛奶,在室内运动10分钟,然后再去阳台上浇花,7点30分吃早餐。 8点,林隽英就坐在沙发上仔细阅读《海峡都市报》,报纸上的所有新闻,他都要慢慢“咀嚼”,边看还边小声地念出来,有时还拿起剪刀帮家里人剪下精彩的报纸。老人最爱看的是《坊间》版,上面一些好玩的好笑的经常让他笑得合不拢嘴。 读报一个小时后,老人就到室外活动一下,或者散步半个钟头。到10点,他就稍作休息,另外再翻看儿媳孙子买的《上下五千年》等书。 老人12点准时午餐,1点到2点午睡。下午3点到户外活动15分钟。下午4点到5点,林隽英伏案写作,6点吃晚饭。晚上看一会电视,到8点就寝。 穿针引线赛儿媳 “不信魔鬼不问禅,不慕虚荣不贪钱。但得粗茶与淡饭,无忧无虑度残年。”老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他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据林晓熹说,以前林隽英家住螺洲,小时候都是步行到福州城里上学。从小到大,他都不挑食,有什么吃什么,饭后冲上一杯淡淡的绿茶,日子过得舒坦惬意。从小养成的勤劳俭朴好习惯给他带来了诸多益处,现在老人除了耳朵不太好使外,他的眼睛特别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穿针引线,并且一比试,他的四儿媳妇林晓熹阿姨还没他的速度快。 老人还特别善良,199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当时林隽英还在逸仙外语学校,他从学校赶回家,走到香槟路口时,一个骑自行车的学生把老人撞骨折了,路过的邻居赶紧打电话叫来家人。林隽英没有责怪这学生,反而叫肇事学生赶紧去上课。 回忆录一写26年 从1978年春开始,林隽英老人就开始写自己的回忆录,他把自己的回忆录起名叫《随遣集》。林隽英在自序中写道: “我年逾百岁,身经沧海,弱冠曾抱负不凡,秋月春花等闲虚度,而今皓首当前,青春不在,缅怀往事,记忆犹新,想念旧友,余情未减,借一支秃笔,写满腹辛酸,拾半卷残葴,吐胸中豪情……” 《随遣集》里,收录了林隽英老爷爷创作的诗歌、散文、游记。他想把自己一生中经历的遭遇,一生中的情感全写进书里,以此教导后人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在《随遣集》中,无处不感受到老人那种还想再教书育人再上岗位的强烈念头,他80高寿时,曾做诗表明心声:“残躯且喜今犹健,好为后辈育新苗。” 如今,林隽英的七个儿子以及他的孙子孙女曾孙大都加入到教育事业中,一家人桃李遍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