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劳动力太低廉不是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10:16 法制早报

  □康劲

  中国长期保持这样一个巨大的劳动力价格差异,带来的只能是更多的忧患而非优势。

  在首届青年华商峰会上,高层人士特别强调了中国具有质优价廉的劳动力优势:“在
美国每小时工资约是16美元, 在墨西哥约是4美元,在中国约是0.5美元”。这意味着,中国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不到美国的百分之四。

  利用这个数据意在鼓励更多外商来华投资,但是,假如中国长期保持这样一个巨大的劳动力价格差异,带来的只能是 更多的忧患而非优势。

  表面上看,劳动力价格超低对吸引外国投资者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吸引只能产生两种相反的后 果:一是劳动者得不到足量的国际平均水平的工资,必然失去许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生活保障度低,技术人力缺乏, 恶性循环将导致产品的技术落后,国际竞争力滑坡,劳动力价格的差异最终会与技术等级的差异接近,并成为绝对落后的劳动 力价格的真实反映。二是高工资反映着高技术含量,在发达国家通过高工资集中优势产业,成为高附加值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制 造中心的时候,中国的低工资策略只能把淘汰工厂吸引进来。说好听点,是成为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中心,说不 好听,就只能使“垃圾产业”在中国逐步形成规模性集中,导致产业工人生活的长期贫困化。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因为有大批农民不断从落后的农村走出来,所以从全国范围来看,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供给非常 充裕。但是,经过去年东南沿海及全国多数地区出现的用工短缺(用工荒或民工荒)后,这一观点已经不再时髦。由于许多地 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跨过初级发展阶段后,各种生产力要素成本都已经大幅上升,在土地、水、电等价格调整的同时,劳动力 成本的上升成为必然。这是市场按其内在的经济价值规律,调整低廉工价,促使劳动力市场趋向供求平衡的手段。

  作为企业来讲,应对劳动力价格上升的办法是:要么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品牌发展道路,做大做强;要么向 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事实上,目前有许多企业正在自觉地这样做。但是,做的并不坚决,甚至是 非常犹豫。有专家对此不解,因为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供不应求时价格则会上涨,可如今,一边是技工短缺,一边又是 劳动力价格偏低。这是一个经济学悖论。这种疑惑不无道理,假如劳动力低成本的经济忧患继续被扭曲性的解释为经济优势的 话,悖论就会继续。

  其实,企业在应对劳动力价格上升大潮时的选择,常常是被动的,特别是在中国,更多的要受到政府宏观指导的影响 。当许多地方政府,坚持以低工资这个幼稚的策略作为吸引外资的手段时,当以简单的外资企业数量而不是产业质量作为政绩 考核的手段时,原有的生产企业也会失去产业提升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大家只能一起在 低水平、浅层次的工业加工领域长期踌伫徘徊,向着“垃圾产业群”靠近。

  国内劳动力成本不到美国的百分之四的忧患,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优势,这是宏观经济决策和市场经济环境 不成熟的双重体现,如果继续下去,中国没有出路。

  (作者系甘肃工人报编委)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