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福州高考报名方案出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10:12 海峡都市报

  N本报记者 叶琦

  本报讯2005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仍实行网络报名。福州市高招办昨日下发通知,福州市高考报名今年将从1月27日开始至2月5日结束,比往年提早了将近一个月。其中在校生(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报名时间为1月27日至2月5日结束;非在校生(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往届毕业生)报名时间为2月1日至2月5日结束。高考报名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今年高考工作已
全面启动。

  福州3.9万人参加高考

  福州市高招办梁主任介绍说,预计今年福州市参加普通高考的应届生约30000人,往届生约4500人,全市报“高职单招”的学生约4500人,总计报名人数约39000人。据了解,去年福州市高考报名总数为37928人,由此来看,预计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不会出现大幅增长。

  外地户籍考生报名有新规

  根据福州市高考报名方案,今年由各县(市)、区高招办承担辖区内所有中学(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应、往届毕业生普通高考报名工作;“高职单招”只接受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的应、往届毕业生报考。

  据了解,今年首次对户籍在外地的考生如何报名做了详细规定。户籍在外省的考生不得在福州市报名,如确需借考的,应由考生或其父母所在单位向省高招办提出申请,经省高招办书面同意后方可在福州市借考。户籍在福州市以外(含八县、市)的考生要回考生户籍所在地报名;户籍在福州市的应届借读生经借读学校同意,可以在借读学校报名,个别在福州市某中学有学籍,但要回户籍地县(市)、区报名的,应由考生提出申请,学校证明并经户籍所在县(市)、区高招办同意方可回户籍所在的县(市)、区高招办报名。往届生一律回户籍所在的县(市)、区高招办报名。

  艺术类考生报名看仔细

  据了解,今年普通高考科类分为文史类、理工类(含艺术理科,日后只能报考有招艺术理科的面向全国招生的院校)、美术类(文科)、音乐类(文科)和体育类(理科)等五类。有关人士提醒考生应根据自己就读情况(即高考时考的是文科还是理科)选报科类,不要错报,否则责任自负。特别提醒就读理科的考生兼报艺术理科面向全国招生的院校,在报名时要主动向县(市)、区高招办工作人员咨询,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正确报名。

  “高职单招”分为商贸管理类、财经类、政法类、师范教育类、文秘类、工艺美术类、旅游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电气类、建筑类、农学类和医学类等13类。考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报相关或相近的科类。

  姓名冷僻字要向招办申报

  为避免个别考生姓名出现冷僻字给今后录取带来麻烦,今年福州市高考报名方案首次对考生的报名信息做了相应规定。据介绍,如果考生报名时出现在汉字区位码对照表内找不到的冷僻字,在汉字对应下方小方格要写上“0000”,然后在“GBK字符集”即中文简体全拼中找出冷僻字,向学校(集体报名)或向县(市)、区高招办申报,由县(市)、区高招办及时更正。

  据了解,今年高考报名费为每生105元,体检费34元;《普通高考考生手册》每本10元,《普通高考计划本》每本10元,《高职单招计划本》每本2元,《普通高考标准答案》每本2元。

  看看往届生如何报名?

  根据规定,非在校生和个人报“高职单招”考生的网络报名流程和时间安排如下:

  2月1日至2月5日:考生随带有关资料(应届生带学校介绍信,往届生带毕业证书原件、复印件、身份证、户口簿)到县(市)、区高招办办理报名手续,缴交报名费并领取已填涂流水号的报名卡(一)和报名卡(二)。

  2月5日:考生务必在下午4:00前,亲自将报名卡(一)和(二)交到报名点,逾期概不接收。录入后考生凭流水号至摄像处摄像;摄像后打印考生报名表给考生;考生核对报名表并签名(要记住自己的考生号)。

  考生应在2月7日之前持报名表到所在的学校或街道(乡镇)政审、盖章后交县(市)、区高招办;2月15日前各县(市)、区招办对考生报名信息进行审核并备份;2月20日前上传总的统计数据至福州市高招办。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