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必纠缠“回家过年”的细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09:28 沈阳今报

  滕征(北京新闻人)

  新京报与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活动在社会上反响强烈,也引发了对于“回家过年”的种种议论。有人说,过年回不去家,天并不会塌下来,我们所能做的是让回不去家的年过得更有意义(《京华时报》13日评论)。还有人认为,苦难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为了将来的幸福生活,4年不回家又算什么了不起的苦难呢?”(《新京报》1
3日社论批评)。

  相信论者是出于善意,出于对贫困生的鼓励,不过我想他们大概对“回家过年”之报道的意义有些理解上的偏差。在我看来,媒体报道贫困生的现状,引起社会之关注与帮助,必要选取一角度。

  的确,回不了家不是天大的事情,过年不回家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贫困生让人关注,远非他们过年买不起回家的车票。食堂里那个在别人吃剩的饭盒里匆匆扒两口米饭然后背着书包急匆匆离开的瘦小女孩,和弟弟两人相依为命、能自己赚钱还要供弟弟读书的坚强女生……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事情根本没有“回家过年”那么简单。只是,春节将至,“团圆”这浓浓的情愫萦绕在心头乃人之常情,媒体以此为由头发起号召活动,只是遵循了新闻规律而已。

  笔者还以为,与其纠缠于“回家过年”的细节,不如把视野放得更远一些,问一句“其他人呢”。已经有人注意到,表现不那么出众的贫困生更需要帮助,那么,在那些平均生活水平也不高的西部城市呢?在那些媒体没有关注到的小城镇乃至农村呢?是不是也有贫寒学子在无助中挣扎?

  在海啸救灾的同情声里,媒体提醒我们,我们自家的孩子也很困难;而在大家纷纷为北京的贫困生解囊的时候,媒体告诉我们,武汉的一位大学生年消费8元,到食堂里捡馒头吃一捡就是两年(新京报13日报道)。事情有轻重缓急,但唤起爱心、追求公正的态度没有区别。媒体的作用之一就在于不断地激出这个社会的痛感,引起人们对它的“疗救”。

  我们的心里都清楚,社会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但对他们的形象往往流于模糊。媒体把他们用感人的细节在我们面前描绘出来,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可以让他们过得好一些,这就够了,至于什么细节,只要后面折射出的是呼唤公正的光芒,我们大可不必在意。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