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交流)中国式慈善:理智与情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6日10:3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交流缘由

  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超过16万人死亡,大面积瘟疫随时有可能发生,并导致更多人的死亡。从媒体上,国内民众看到了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缅甸、马尔代夫、马来西亚等受灾国,到处是残垣断壁,犹如经历了一场末日浩劫,看着失去亲人的灾民们悲痛欲绝,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深深触动了。于是,一夜之间,向东南亚灾区捐款献爱心成为全民共识。低保户、富豪明星、各级领导、普通职工、高龄老人、在校学生、伤残人士纷纷捐钱捐物。在爱心面前,不分阶层没有贫富,这种空前一致让人感动。

  然而,在“爱心”的旗帜下也有着令人不齿的现象:有人利用短信、废弃网站诈骗好心人的钱财,有人利用“献爱心”炒作以提高知名度,也有人虽然富有却宁可做个“葛朗台”。

  慈善行动中的众生像令人感慨,“中国式慈善”在告诉我们什么?

  ———编者

  朱慧松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是需要一种奉献和爱心,一种善良和感动,当整个人类的爱心彼此相连,超越国界和种族的限制时,任何灾难都不能击垮我们!

  印度洋特大海啸中的灾民牵动了国人的心,大江南北掀起了捐助热潮。从城市到农村,从高校到工地,从耄耋老者到三尺幼童,从大学生到农民工,大家争相奉献爱心,体现出国人的善良和淳朴。媒体上刊载的两条新闻更让人禁不住热泪盈眶:在广西明天学校,111名孤儿和老师们聚集在操场上,一角、五角、一元……孤儿们将自己的零花钱全部投到捐款箱中,在享受到社会关爱的同时,这些孤儿也要向异国的小孤儿们献上爱心;辽宁省红十字会迎来了几位特殊的捐助者———拾荒者。其代表表示:“虽然只有300元钱,但代表30名拾荒人员的一点心意。以前,都是别人帮助我们,现在,有人遇到困难了,我们愿意尽点微薄之力。”而这些钱是他们用一个个易拉罐换来的。

  这样的一幕幕中,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感动。

  对于广西的那111名孤儿来说,任何一点零花钱都是社会捐助的,也很微薄,但他们知道灾难中有很多小朋友会和自己一样成为孤儿,因此要帮助他们;对于沈阳的那些拾荒者来说,一个易拉罐能卖1毛钱,这300元钱需要他们找寻3000个易拉罐!或许他们从事的劳动很卑微,但其捐助灾民的行为却是无私而伟大的。

  与之类似的还有下岗工人、低保户、福利院老人也加入了捐助者行列。平心而论,谁忍心接过这些困难群体的捐款呢?但这一份份滚烫的爱心实在让人无法拒绝。这些困难群体的捐助太微薄了,但也许其“成色”要高于富豪、明星们的一掷千金。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是需要一种奉献和爱心,一种善良和感动,当整个人类的爱心彼此相连,超越国界和种族的限制时,任何灾难都不能击垮我们!

  单士兵

  数以亿计的中国民众,用切实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爱心、理性和高尚品质,展示了一个大国的风度与胸襟。而在他们可贵的爱心和品质背后,也说明慈善意识越发深植于人们心中。

  印度洋海啸这场突出其来的灾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灾难发生后,我国立即启动救灾援助应急机制;全国各地也都在为印度洋海啸灾民进行各种捐赠活动。据商务部对外援助司一位官员称,“此次援助的规模‘前不见古人’。”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捐赠,没有任何行政命令,也无须动员与鼓励,中国人民正在用最大的爱心,降低这场灾难所造成的苦难,充分体现出我们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意识。

  爱心无国界。面对灾难,守望相助,体现出中国人民宽广的胸怀与大国公民的素质,也极大说明了中国人民的人性之善。数以亿计的中国民众,用切实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爱心、理性和高尚品质,展示了一个大国的风度与胸襟。而在他们可贵的爱心和品质背后,也说明慈善意识越发深植于人们心中。

  在此次慈善捐赠中,有太多令人感佩的细节,比如上海老人捐出10万元拆迁款,普通群众排队捐款、明星义演筹捐等。面对这一幕幕场景,人们都深深的感受到,原来这个社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冷漠。慈善捐赠的本质是一种公益事业,不是一种硬性的义务。相信,此次的爱心传递,将会给无数的中国人内心注入无尽的温暖,将形成一种良性的辐射,引领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投身于公益事业,而这本身就是一次慈善精神和公民素质的塑造,这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陆高峰

  不能只顾“国际主义”而不顾“国内主义”。毕竟,我们国内一些地方还不富裕,甚至还十分贫困。虽然,这些地方并没有发生海啸之类的天灾,但是他们在教育、医疗和生活等诸多方面同样需要“爱心”,渴望“救助”。

  连日来,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在国内正如火如荼开展。不仅各地由民间和政府发起的社会募捐、明星义演活动呈风起云涌之势,而且在媒体和舆论的推动下,连一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孩子,靠社会资助的下岗失业人员都慷慨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上海的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还把自己的房屋拆迁款10万元也捐了出来。连笔者居住的小区都贴出了“我们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理应当仁不让”的豪言壮语,号召居民踊跃捐款。

  对于众多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给素不相识的灾民伸出无私援助之手的普通民众、明星和政府官员,笔者由衷表示钦佩。但是,在舆论大力号召民众慷慨解囊,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的同时,是否也该适度呢?千万别忘了国情。

  除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个身份外,我国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同为常任理事国美国的几十分之一,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无法与其他常任理事国相提并论。

  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同胞向那些灾民捐款,也不是给“国际主义”唱反调。而是提醒那些正为“海啸救助”推波助澜的媒体和团体,在舆论和行动上应该适可而止,绝不能只顾“国际主义”而不顾“国内主义”。毕竟,我们国内一些地方还不富裕,甚至还十分贫困。虽然,这些地方并没有发生海啸之类的天灾,但是他们在教育、医疗和生活等诸多方面同样需要“爱心”,渴望“救助”。还有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因矿难事故、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的家庭,他们也需要国人的无私关爱和帮助。

  盛立中

  即便有如此多的诟病之处,富豪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回报社会的意义,面对慈善事业,该出手时就出手吧。毕竟“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比尔·盖茨)。

  印度洋地震海啸震惊了整个世界,与此同时,来自全球史无前例的爱心无国界行动也随之展开。在这场全球最大规模的募捐活动中,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几百位新贵人物的善举。然而,那些曾在公众面前高谈阔论如何掘到第一桶金的富豪们,此时忽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尽管中国内地富豪中也不乏慈善家,但更多的新贵们一方面在生活上穷奢极欲,另一方面却对慈善事业吝啬得被人耻笑。据国内一家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更有甚者,许多企业曾经声嘶力竭大肆渲染犹如广告般的善举,最后都以拖欠善款而告终。

  这是多么可悲的状况!

  当然,富豪捐款不积极,企业捐赠的低调,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目前国内一些不合时宜的旧规则,极大抑制了人们表达爱心的欲望。比如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或个人捐助社会公益事业施行免税优惠待遇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而我国虽然也有免税规定,但限制颇多,手续繁杂,从相关条文中我们可以窥见,国内税收优惠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在于限制享受优惠政策者,而非鼓励更多人参与慈善事业。

  令人感触颇多的还在于,国内慈善公益组织多隶属于政府相关部门,懈怠的工作作风、缺少热情的工作态度,以及财务的缺少透明度等问题,影响其在公众心目中的诚信形象。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救助是否能够到位的担忧并非全然没有道理。

  当然,即便有如此多的诟病之处,富豪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回报社会的意义,面对慈善事业,该出手时就出手吧。毕竟“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比尔·盖茨)。

  孙秀岭

  要提高慈善人气,必须走出依行政行善的怪圈,完善其法律环境必不可少。这才是激发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加入到慈善队伍中的长久之计。

  我的捐款安全吗?这些钱都咋用了?不少人在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同时,也发出这样的疑虑。而接连不断的不和谐音符,如所谓的假慈善网站、用短信骗取慈善捐款等,还有不久前发生的“慈善国宴”事件,促使人们将质疑的目光投向国内慈善事业的环境上。

  “只有在法律层面加强社会捐助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民间社会捐助的积极性。”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副司长庞陈敏也有着同样的担忧。原民政部部长、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认为,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客观地说,我国近几年为发展慈善事业,先后出台了诸如“公益事业捐赠法”、“信托法”等法规。但由于制定相关法规时间比较仓促,缺乏充分论证,存在操作性不强,执法主体缺位,募捐主体不明等问题。

  在法律不完备的情况下,行政力量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角色,这使慈善事业具备了“中国特色”。但长期的“行政思维”导致工作模式陈旧,其活动目的和运行方式刻上了很深的“行政化”烙印,也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可见,要提高慈善人气,必须走出依行政行善的怪圈,完善其法律环境必不可少。如果慈善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趋于科学合理,这项事业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爱心平台”。这才是激发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加入到慈善队伍中的长久之计。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