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帮扶困者是我们基本价值的一部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11:2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作者:孙德宏 近来,报道各种善举的新闻很多,比如向印度洋海啸灾区的捐款,比如捐助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回家过年,比如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等等诸多善举读来令人十分感动,而受助者那些“世上还是好人多”的感慨更是令人们感到温暖。
不过,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另外的观点,比如关于“捐助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回家过年”。有论者认为:人生总是充满苦难,大部分都比“4年回不上家”来得深刻,如果这点苦难都受不了,谈什么经历风雨呢?……这令我们想起了一句经常听到的话: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课堂——不错,这话说得豪迈,而且,也有很多事实证明很多人才确是从苦难中走来——但是,有谁因此就愿意主动去追求苦难呢?何况,少经历些苦难就必然不能成才吗?退一步讲,倘若因为我们的一点点的帮助,而使得那些正处于苦难、艰难中的人们的生活之路不那么坎坷,使得那些还没有成才就被苦难压垮了的人们可能不被压垮,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让我们想起了4年前本报曾经刊登过的一则题为《单骑数百公里报到晕倒校门贫困女生感动校方学费全免》的报道:家在河南商丘柘城县农村的一位女生,被郑州电力学院中专部录取了。她的家距学校有250公里。为省下路费,她“8月5日凌晨4时从家里骑自行车出发,晚上9时多在瓢泼大雨中赶到学校。由于长达17个小时的行程,劳累加饥渴,昏倒在学校门口”。这一切,只是为了省下几十元路费。她叫李小段,15岁,6岁时父病逝,12岁时母病逝。 “几十元路费”,对很多人而言不是多大的难事,而对李小段们则是天大的难事。此时做一件对自己“不是多大的难事”,而解决别人“天大的难事”,这将是怎样的好事———如果因为有人资助了这几十元钱,而使得李小段不至于“劳累加饥渴,昏倒在学校门口”,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认为这妨碍了李小段们的“经历风雨”。 事实上,我们所知道的是,虽然确有不少人从苦难中走出而成就了辉煌的人生,但是,更多的人和家庭还是被苦难压垮了———“苦难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例子恐怕要比“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课堂”的例子多得多———不错,倘若因为我们的一点点的帮助,而使得那些正处于苦难、艰难中的人们的生活之路不那么坎坷,使得那些还没有成才就被苦难压垮了的人们可能不被压垮,那么,又何必一定让他们去“经历风雨”,又何乐而不为呢? 或许,有人说李小段之“上学”与贫困大学生之“回家”还是有区别的,我们以为,这区别也仅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而已———帮助那些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的贫困大学生过年回家看看自己卧病在床的父母,帮助更多身处艰难的人们也能过个团圆年总是一件好事。帮助身处苦难中的人们去除些成长的阴影,岂非善莫大焉? 毫无疑问,这些讨论,应该也适用于那些包括下岗职工在内因种种原因而身处苦难、艰难之中的人们。 在我们看来,虽然各种善举的行为主体有个人和政府的不同,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诉求是一样的: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帮扶困者都应该是我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因为这原本就是我们人类所具有的基本价值。有太多的事实已经证明:因为帮扶困者,因为渡过难关,社会更加温馨,人们更加友爱。 当然,对社会而言,帮扶困者是职责;对个人而言,帮扶困者是自愿,这一点没人可以强迫——但是,我们都希望我们自己能够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的环境里,那么,现在就力所能及地去帮帮那些比我们难得很多的人们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