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敬畏自然与以人为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12:08 中国经济时报 | ||||||||
作者:薛克智 公元2004年12月26日,一场发生在印度洋的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啸悄然而至,瞬间降临的巨大自然灾害令整个世界为之痛心、惊诧不已。人类应如何反思,并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
最近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的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环球》2005年第一期)。后又读到方舟子先生的文章《“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1月13日《新京报》)。窃以为,何先生与方舟子先生对所谓“人要敬畏自然”一说有误解,故不揣谫陋,商榷一二。 何祚庥先生在其文中说,“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他指出:“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方舟子先生则明确地断言:“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在方舟子先生看来,“所谓‘敬畏大自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要害在于‘畏’,也就是怕。这种心态和原始人的泛灵论、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说一脉相承,都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担心冒犯了它就会遭到报复……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蒙昧的观念,与科学思想格格不入。因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无意识的客观世界,自然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原始人献祭求神免灾,古人见到灾异上书言事要皇帝反省遭到天谴,今人把天灾当成人祸,教训人要敬畏大自然,就都是想用人道影响天道。更极端点的,要人们对大自然敬而远之,反对用科学方法认识大自然,反对应用科学原理利用和改造自然,那当然更是反科学了。” 显然,无论是何先生,还是方舟子先生,对学界中“敬畏自然”一说均做了偏颇的理解。首先,“人要敬畏大自然”并不是“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其次,对于“敬畏自然”,我是这么理解的,即:对自然,人类需常存崇尚之情,对天地仍需常抱敬畏之感——这当然是一种比喻意义上的思想表达,并非属于荒诞不经的神秘哲学 。毕竟,在大自然面前,未被人类探察和认知的领域太多了。从历史的观点看,人类业已发现的“科学理论”也有一个不断被验证、修正、完善甚或被颠覆的问题。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想,这样的思想是正确的。应当说,恩格斯在此用了“报复”字样,这其实已涉及“敬畏自然”的问题。 在表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提“以人为本”呢,还是提“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或者以其它什么为本呢?我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而人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我们看来,还是“以人为本”的表述更加科学和严密,“以人为本”本身即蕴涵着人要与环境、生态和谐相处的思想;不“和谐相处”,人这个“本”就要坍塌难保。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是存在很多弊端的。正如有识之士所一再揭露的,有些发展美其名曰可持续发展,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以确保后代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为前提、以确保生态的可持续性和生存环境的逐渐改善为前提,而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为根本、为压倒一切的原则,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资本的最大化,是迅速地消耗即将告罄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严重污染环境并使环境状况在总体上日趋恶化,而在治理环境、开发替代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却少得可怜。这样一种发展由于有了“可持续”的美名做掩饰而更具有危害性,因为它能够轻易地使人们丧失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理性判断以及对生态系统和子孙后代的责任感。 在我们看来,在某种程度上说,生态危机其实就是心态危机,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一种表现。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充分表明,那种建立在分配不公和权力异化基础上的奢靡、挥霍型的消费方式,往往以过度消耗、浪费整个社会的土地、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其消极社会影响,不可小觑,必须认真加以关注和应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