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2005年春运专题 > 正文

南京铁路始发17.5对临客 三套梯次方案应对客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03:09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本报记者 李维维 通讯员 许希详
南京铁路始发17.5对临客三套梯次方案应对客流
  铁路客运一直是春运的主力军。据初步预测,今年春运40天中将有415万人次从南京铁路分局管内进站上车。为应对庞大的客流,南京铁路分局在昨日的铁路春运工作会议上公布了三套梯次运力的制定方案,以确保春运期间乘客能够走好走了。

  南京铁路始发17.5对临客

  在上海路局安排的运力方案中,其中由南京铁路分局担当始发的临客达17.5对,是近年来增开始发临客最多的一年。其中始发直通临客3.5对,分别为:(见上表)

  铁路日均发客10.375万人

  据南京铁路分局主管客运的副分局长傅伯良介绍,铁路春运将于1月25日零时拉开帷幕,一直到3月5日24时截止。根据南京铁路分局客流市场调查统计资料显示,今年春运期间,南京铁路分局预计发送旅客415万人,比2004年春运实际多发送8.5万人,增幅2.1%,日均发送10.375万人。其中,节前发送136万人,同比增加2.0万人,增幅1.5%,日均发送9.1万人;节后发送279万人,同比增加6.5万人,增幅2.4%,日均发送11.16万人。最高日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七)预计发送14万人,同比增加0.4万人。

  三套梯次方案应对三种客流

  据介绍,春运客流节前与节后分布不一:节前主要集中在一通道往阜阳、成都、徐州方向,以阜阳、成都方向的民工流、南京地区往沪杭、福州地区的探亲流以及学生返程流为主。沪宁线短途客流在节前一周也将出现火爆。节后主要集中在二通道往沪、杭方向,一通道往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广州、济南方向。值得关注的是,安徽铜陵、芜湖地区客流民工启动快、来势猛,密集、量大、高峰叠加且方向集中(主要是沪、杭方向),南京、常州、镇江地区民工流先南下后北上,学生开学流与上述客流重叠运输,使客流高峰平台时间长,将从正月初五开始持续到春运结束。

  针对客流的这一特点,南京铁路分局今年春运临客开行与上海铁路局统一采用基本方案、预备方案、应急方案三套梯次运力方案,分别应对正常客流、高峰客流、突发客流。根据上海铁路局运力安排,第一(基本)方案节前开行直通临客48对,节后开行直通临客56对;第二(预备)方案节前开行直通临客9对,节后开行直通临客12对;第三(应急)方案节前开行直通临客3对,节后开行直通临客3对。三套方案,节前共开行直通临客60对,节后共开行直通临客71对。此外,上海路局节前还将增开管内临客32对,节后增开管内临客51对。

  2月8日至10日票价不上浮

  今年春运将对部分列车票价执行政府指导价,部分列车票价在规定的时间内实行上下浮动,幅度为15%和20%。同时,春节后涨价的列车将实行票价下浮,幅度为10%。

  1.上浮范围。对直通旅客列车:节前实行票价上浮的主要为北京、上海铁路局和广铁(集团)公司始发的部分列车。节后实行票价上浮的主要为郑州、上海、南昌、成都铁路局始发的部分列车以及春节前后少量特别紧张方向的列车。

  2.上浮日期与幅度。节前上浮的日期为2月1日至7日,共7天。节后上浮的时间为2月11日(初三)以后,节前已上浮方向的列车不超过13天,未上浮方向的列车不超过15天。上浮幅度为硬座15%,其他席别20%。

  3.下浮范围、日期与幅度。节后凡票价上浮的列车,在2月8日至2月10日(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二)实行票价下浮,下浮的幅度为10%。

  4.学生票、革命伤残军人票价不上浮,因公致残的人民警察凭“人民警察伤残抚恤证”,比照革命伤残军人办理。购买学生票的旅客使用硬卧时,卧铺票部分应按规定上下浮动。

  5.退票办法。春运期间退票费标准仍按《铁路客运运价规则》执行。开车前6小时不办理退票,特殊情况由站长处理。

  《江南时报》 (2005年01月18日 第十二版)

  相关专题:聚焦2005年春运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