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富民档案”中的感人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07:53 扬子晚报

  给千家万户农民建立增收档案,在此基础上确定帮扶重点,由党员干部进行“一对一”帮扶。去年初被江都市小纪镇“富民档案”列为重点的593个低收入户,年内已有九成以上收入超过全镇平均水平,而200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5468元,比上年净增了748元。

  以下是该镇群众讲述的“富民档案”中的一些感人故事。

  富给群众看才能带领群众干

  见到李义华时,镇上的同志介绍说,李义华现在在马凌村的威信可高了,村里要开会,广播上一喊大伙就到;村里要集中办件大事,一动员大家就能统一思想;甚至张家李家闹矛盾,李义华一出面就能把事摆平。

  小纪镇水网密布,发展蛋鸭养殖条件得天独厚,镇上因此提出要成为“扬州养鸭第一镇”。但撤乡以后并入小纪的一些群众怕这怕那,多次动员也不肯出手。“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李义华想,我如果带头养出一趟鸭,不怕大伙没劲头。

  2003年春,他顶着压力在本村河边喂养了一趟绍兴蛋鸭,分别拜浙江和本地的一位鸭农为师,白天忙着村里的事,晚上就住到鸭棚里。当年他喂养的4500只蛋鸭,纯收入6万多元,去年他又新养了6000只,收入近10万元。

  富给群众看,才能带领群众干。在李义华的带动下,村民沈粉定、徐汉定、居永玉等相继办起了养鸭场。李义华帮他们选址、买苗鸭、进饲料,技术上更是言传身教。去年,马凌村8个养鸭大户共养鸭5万余只,创收近80万元。

  如今,小纪镇“实业型”村支书已占三分之二,“东周西高”当属其中的佼佼者。纪东村支书周昌贵开店致富以后,兼当鸭农经纪人,每年销售鸭蛋近150万公斤,让养鸭户吃了“定心丸”。纪西村支书高昌林创办的光大电镀厂规模不断扩大,解决了本村近百名劳力就业,还帮助本村农民兴办6家私营企业,年产值已超过2000万元,安置剩余劳力近200人。

  支部 协会产业链上创神奇

  小纪镇近年形成了鸭业、蔬菜种植业、涂装行业、针织行业等八大特色产业。去年以来,该镇结合农村党支部改选,结合各村主导产业、项目特点,探索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新模式,先后组建了8个专业协会党支部。纪东村鸭业协会党支部及其支书戴广荣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杰出代表。

  今年54岁的戴广荣是本村最早进行规模养鸭的人,最多时一年养鸭超万只。老戴不但在村里建了楼房,还在扬州为女儿买了商品房。本村的10多户村民看到他养鸭赚钱也先后养起了鸭子,纪东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鸭专业村。在戴广荣的倡导下,纪东村成立了扬州首家鸭业生产合作社,他被选为协会的副会长。

  养鸭协会为鸭农免费提供产、加、销一条龙服务,苗鸭订购、饲料供应、蛋品销售、疫病防治等无所不帮。老戴更是包下了帮鸭农送蛋、结账、要款的重任。去年夏天,一场龙卷风,刮飞了本村杨泽平家的鸭舍,3500只正处产蛋高峰期的鸭子一下无窝可上,杨泽平一家急得直哭。老戴的一个鸭场正准备新进苗鸭,听说此事后主动把鸭舍借给杨家使用,而且一用就是一个多月。前不久,杨泽平带着感激的心情给他送了补偿款,老戴说什么也不要。

  “好人”戴广荣2002年光荣入党,去年8月纪东村鸭业协会党支部成立,大家一致选举他为协会党支部书记。根据鸭业协会的特点,戴广荣及支部一班人建立了挂钩帮扶制度,以“一帮一”、“一带一”发展鸭业生产。由于蛋品加工厂的原因,有时蛋款不能及时回笼,影响鸭农资金周转,戴广荣总是自己掏钱先垫上,一年就要垫资4050万元。去年夏季,鸭农孔祥玉、孔祥荣等进饲料缺少资金,协会立即从创收资金中各暂借1万元,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协会支部”的党建模式,在纪东鸭业“产业链”上创造了神奇。2004年,该村30多个养鸭大户共饲养蛋鸭15万只,创利近300万元,人均创收超千元。

  党员当“大厨”低收入户吃“小灶”

  马凌村马丁组农民马永贵因老伴常年生病,家里的日子很不好过。去年初,在村蹲点的镇党委副书记王庭扬了解到,他对养母猪很内行时,当即决定由村里借给他4000元钱养几头母猪,还把村里临时闲置的3间旧房供他使用。看到老马的女儿初中毕业以后在家闲着,又主动帮她在本村的针织手套厂找了份工作。老马也不负众望,一年养了5头下仔的老母猪,收入达1万元,加上女儿的几千元工资,老马家的日子很快有了转机,今年再不用愁钱过年了。

  给593户门路少、收入低或因病因灾致穷的低收入户开“小灶”是2004年小纪镇最大的富民工程,“定人挂钩、定项帮扶、定期考核”则是他们治贫的最佳配方。

  纪西村村民靳庆才家属因病去世,上有二老,下有一小,家庭生活比较困难。镇“富民档案”建立以后,高昌林与他结对挂钩,帮助落实家禽饲养项目,帮助解决禽舍土地调整,帮助筹集启动资金,帮助寻找技术靠山,使靳庆才家去年养禽纯收入高达8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小纪镇,不光干部帮扶贫困户,普通党员也参与其中。“富民档案”中同样记下了他们一串感人的事例。

  薄塘村党员钱明,在本村办了一个绗缝被厂。见村民张和平公婆有病,丈夫失业,40多岁的她也没有挣钱的活干,尽管厂里并不缺人,仍主动让她到厂里上班,一年发给她8000多元工资。西贾村党员李祥娣家的小厂里,很多工人来自困难家庭,还有不少人是残疾人。她说:“一人富不算富,让所有的贫困户都脱贫致富,农民增收这碗‘幸福饭’才不夹生。”本报记者刘世领(新华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