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郑州有个“桃花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09:17 东方今报
郑州有个“桃花源”(图)
  在郑州市儿童医院对面,有一个只有4幢楼房的小院,它就是河南省邮政器材家属院。这里路不拾遗,邻里相亲,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核心提示

  在郑州市儿童医院对面,有一个只有4栋楼房的家属院:小红门,老楼房,老墙上覆盖着斑驳的爬山虎,看上去与其他家属院并无奇特之处;但只要你走近她,就会感受到她的与众不同:热情的问候,幸福的笑脸,淳朴的民风,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她就是省邮政器材家属院。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小平房、小街巷搬进了高楼大厦,和睦的邻里关系也随之冲淡。有人把这种变化描述为,“一街共烟霞”的亲热街坊,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陌路人,在鸽笼般的公寓楼里,永远只有铁门对铁门。但这个家属院却是个例外,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这个家属院,领略了她的魅力——

  院内车没锁 平安过一夜

  说起家属院的历史,现年97岁的张培先回忆说,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第二年,河南省邮政器材家属院也从开封整体迁到了郑州。当时只有47岁的他,如今已是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张培先说,他见证了这个院的成长,这个院见证了郑州的成长。

  “我们这个院儿,犹如一家人,这辈子,我也不会离开这里了。”张培先说,不离开是因为这个院的民风太好了。操办红白喜事

  “委员会”支招

  在这个家属院,如果谁家有了诸如生孩子、结婚之类的喜事,左邻右舍都会登门致贺;谁家老人去世,大家同样会来到家里慰问,帮着做些事情。因为这里有个“红白喜事委员会”。

  去年4月26日,家属院门口贴出一份讣告:我院居民李新民去世,致以沉痛的哀悼。同时,旁边还摆着一张桌子,75岁的居民于慧敏坐在凳子上,负责做记录。

  于是,无论是上班的年轻人,还是在家的老人,你10元我20元,纷纷把钱交给于慧敏。60岁的李凤灿说,有些私交不错的邻居,还会亲自上门,把更多的钱送到家属手中。

  李凤灿把200元钱交给了李新民的亲属。“我父亲生前和李新民的关系很好,现在,老人去世了,我当然要亲自上门了。”李凤灿说,院里谁家有事儿,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事情很快就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像这样的红白喜事,院里几乎每年都有,居民往往是从大门口的通知上获得消息。

  “都成立50年了。当年成立时的4位负责人,如今只剩我一人还在任。”于慧敏说,1955年刚从开封搬过来时,谁家有事了,大家都会登门看望。人一多,显得没有秩序。于是,徐瑞云、老唐嫂、孙世俊,我们4个人一合计,就成立了这个组织,而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满头白发的于慧敏感慨地说,如今,老唐嫂还有孙世俊都去世了,80多岁的徐瑞云也退休了。

  “在这个院里,无论谁家有事,家属都会首先通知我们,然后,我们贴出通知告知全院居民,商量对策,促进问题快速解决。”于慧敏骄傲地说,这个“委员会”可是不一般,别说在城市,就是在农村也很鲜见。

  1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该院老年人活动室,发现75岁的于慧敏手里拿着一沓档案,正在给57岁的郑玉凤、56岁的朱文萍认真地上课。郑玉凤、朱文萍正是于慧敏物色出来的两个接班人,同时,也得到了院内居民的一致赞同。这不,趁这个休息日,老人把“陈年旧账”拿了出来,给两人传授绝招呢!

  面临生命危机 热心邻居解围

  1月9日上午,79岁的祁庭珍拉着记者的手说:“可得感谢他们啊,如果没有大家的及时帮助,我早死了。”说着说着,祁庭珍“回到”了他和老伴儿丁秀兰的新婚之夜。

  “1963年12月31日,我们结婚了。那个时候,思想可封建了,就怕人家偷偷听房,所以,晚上睡觉时,我用胶布把窗户和门上的缝隙贴得严严实实。”祁庭珍说,当时心放在了肚里,两人就睡下了。

  76岁的秦廷润接过了话茬儿:“1964年元旦一大早,我们单位组织职工外出活动。大家聚齐了,就是不见老祁的影子。刘玉田、张桂兰夫妻就住在他家对面,张桂兰想去叫门,可刘玉田不让叫,还说‘人家新婚,别影响人家睡觉’。直到上午9时,两人还没有起床,居民聂树勋就去敲门,一直没有声音,无奈之际,就把窗户撬开,发现两人光着身子晕倒在床上。”原来,两人煤气中毒了。

  院里人赶忙把他们送到医院救治,医生说,要是再晚十几分钟,这对夫妻就完了。

  2003年春天和去年的春节,祁庭珍正和一些人聊天,突然就失去了知觉,院里的居民及时把他送到了医院。“不是俺这院儿团结得好,老头子恐怕早就没命了!”祁庭珍75岁的老伴儿丁秀兰满是感激。

  你家我家是一家 孩子还吃“百家饭”

  对7岁的栗世文来说,“楼院一家亲”是个不太好理解的概念。不过说起院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小伙伴们,他可再熟悉不过了。“院里的人我都认识,我经常去小朋友家玩,他们也来我家,我们在谁家都是随便吃、随便喝、随便玩。”

  “这院的孩子,哪个没吃过‘百家饭’?”栗世文的姥姥朱文萍笑着说,“有一次世文放学后发现家里没人,就跑到小伙伴杨贺家写作业,吃过晚饭又玩儿了很长时间才回家。他的那些小伙伴也是一样,来我们家可随便了,长时间不回家,大人也不担心。”

  咸菜放在室外 想吃随便拿

  家庭主妇们腌制的咸菜装在坛子里,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院活动室窗台下面,大白菜、萝卜,谁想吃尽管拿,碰到了说一声,碰不到不说也无所谓。“已经成习惯了,谁家腌了咸菜都放那儿,反正都是自己院里的人吃。”郑玉凤乐呵呵地说,“我刚腌的咸菜也在那儿。”

  对这个院,1976年搬进来的郑玉凤特别有感触。刚生完孩子的时候,婆婆和妈妈都不在身边,坐月子期间都是院里的老太太们轮流照顾。“那时候条件不好,谁家有好的都是先让我吃,有一回一位阿姨一碗面条里就给我打了六个鸡蛋,我记得特别清楚。”郑玉凤还说,平时在院子里晒的被子和衣服,上班时从来不操心,就算突然下雨也不用赶回去,肯定会有人帮她收好。“同事们有时候聊起家常,说住在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很得意地说我们全院的人我都认识。”“别说院里的人了,就连好多人的亲戚我们都很熟悉,一来就帮忙喊‘你姑来啦,你舅来啦’。”朱文萍接着说道。

  97岁的张培先老先生是院里年龄最大的寿星,也是全院的宝贝。虽然现在耳朵不大好使,老人身体还是相当健康。经常在院里跟人聊天,兴致来了年轻人还给他点上一根烟,让他讲讲过去的故事。

  平时谁家来的亲戚多,自然会想到去邻居家借枕头被子。每年大年初一早上9时,大家都到院子里互相祝贺新年,搬上几个凳子,拿着糖果瓜子,争着合影留念。

  兄弟俩做保安 居民看作亲人

  “阿姨,上班路上小心点。”“刘奶奶,您进来歇歇,呆会儿我帮您把东西提上去。”每天,院里居民都能听到两个小保安亲切的问候,得到帮助。

  双胞胎兄弟刘亚东和刘亚西今年18岁,2003年年底正式成为家属院的保安。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的他们牢记家人的叮咛,城里人不好相处,凡事要小心。可是兄弟俩没有想到,这个院的居民把他们当作了自己家的孩子。

  刚来的时候,亚东和亚西什么也不会,做饭、洗衣服、收拾小小的传达室,对他们而言都是很困难的。兄弟俩经常饿肚子,或是在外面吃,花钱多又吃不好。院里的居民知道后,开始时不时地帮助两个小家伙。谁家做饭都想着他们,天冷了又给他们拿来几件衣服。很快,院门口那间传达室成了老人们聚会的地方,成了阿姨们时刻惦记的地方。在大家的指导下,他们学会了包饺子、煮面条,还能做几个家常菜。

  去年春节,兄弟俩没有回家,院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纷纷邀请他们一起吃年夜饭。冬至那天,70多岁的毛赛定老太太上午11时就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饺子。

  常回院里看看 感受浓浓温情

  “志勇回来了?这一段过得咋样?”1月7日中午,27岁的王志勇和他两岁的儿子刚进大院,就听到了众人的问候。王志勇说,他经常回来,因为这个院里的人就像一家人。

  如今住在东郊某小区的王志勇,是在这个院里长大的。两年前,他结婚买了房子,离开了这儿。但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儿子回来看看。

  “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我放学回来了,都是到邻居家吃饭,可以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人。”王志勇说,虽然离开这个院儿了,但现在一回来,他仍能认出院里的所有人。

  上个月,他开着桑塔纳回来,车右侧后门出了毛病,老是关不上,当时,他管都没管,就回屋了,第二天再去开车时,车内的水果、衣服及各种证件,完好无损。王志勇感慨地说,在这个院,丢东西了不用操心,保准有人送还,而在其他地方就不敢想象了。

  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平常的招呼,还有一张张甜甜的笑脸,让人的心里暖洋洋的。这种融洽的关系,在一些高档小区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王志勇说,回到这里就是为了感受这种温情。“带着儿子回来,这个抱抱,那个瞧瞧,就像一家人,这种感觉真好。我要让我的儿子,从小就感受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