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了贫瘠土地的丰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09:32 光明网

  ——记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薛元龙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陆婷

  上个世纪80年代,一批批背着行囊的城里人来到苏北黄河边盐碱地上,将青春年华和满腔赤诚,洒向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他们中有一位大学老师,一干就是18年。18年来,他引领农民培肥改土、引育良种,使1.5万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良田;18年来,他奔走在乡间田头,奔走在带领农民致富的路上。

  他叫薛元龙,是来自扬州大学农学院的教授。

  “我是农民的儿子”

  1986年8月,36岁的薛元龙受江苏农学院(扬州大学农学院前身)委派,来到江苏省响水县大有镇康庄村,进行科技扶贫。

  响水,人称“江苏的兰考”。薛元龙刚踏上响水大地,就听到了这样一首民谣:“春天遍地是盐霜,夏天田里不长粮,秋天颗粒收不上,冬天携家去逃荒。”当改革的春风已经吹绿神州,而响水却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面对这一切,薛元龙只说了一句话:“我是学农业的,让地里长出好庄稼、让农民吃饱肚皮,是我的责任!”

  于是,薛元龙开始实行他的科技兴农计划。他打算搞杂交水稻制种,在全村贴了技术辅导课的通知。但当他兴冲冲地开设第一次辅导课时,从早晨等到日落,却只等来4个人:村长、村会计和他们的妻子。在村民们看来:我们种了几十年的地,还要你一个城里人来教?

  他挨家挨户地跑,以真诚敲开了一户户村民的家门,苦口婆心,甚至立下“军令状”:“照我说的方法做,如果亩产稻种达不到300斤,损失由我来赔!”

  这一年的夏天,除了睡觉,薛元龙就在田埂上度过。渴了,捧起沟渠里的水就喝;饿了,坐在田埂上啃自带的干粮。午夜暴雨骤至,他赤脚跑四、五公里,挨家挨户喊人下田放水。为了解决争水矛盾,他亲自调度,在狭小闷热、蚊虫飞舞的抽水站里一住就是三天三夜。

  薛元龙终于盼来了收获水稻制种亩产达350斤,给康庄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23万元。这一年,村民制种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200元,在人均年收入只有307元的响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1990年底,薛元龙离开了康庄,来到临近的响水县老舍乡改造万亩盐碱地。他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暗道排渍降盐法,和当地农民一道培肥改土、引育良种、推广农技。这里没有自来水,没有公交车,没有电话,邮路也不畅,薛元龙点的是煤油灯,喝的是盐碱水,但每天清晨农民没出门,他已来到田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终于,1.5万亩盐碱地第一次长出了金灿灿的稻谷,平均亩产55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由1100元上升到2900元。

  就这样,康庄5年,老舍6年,司徒7年,薛元龙始终奋斗在苏北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乡亲们那一双双企盼的眼神一刻不能忘怀。

  “他恨不得把家具卖了去帮别人”

  扶贫18年,薛元龙留给妻子的是不宽裕的家境,是需要耕种的3亩责任田、需要照料的年迈父母、需要养育的一双儿女,是对他们的担忧与思念。

  妻子为撑起这个家,不得不同时做两份临时工,白天晚间连轴转,一转就是七八年。

  他给不了子女舒适的条件和精心的教育。两个孩子平时没人辅导,升学考试没人指导填志愿,户口问题也得不到解决,高考都不理想。“我儿子的成绩一直很好,当年中考是全校第一,几乎是满分。”妻子哽咽地说。“可是结果还是没有考上。”

  他没有向农民索取过一斤粮食一滴油,却几乎把所有的稿费、奖金和工资拿来帮助农民。“他恨不得把家具给卖了去帮别人”妻子半开玩笑的说。但是她依然给予他无限的支持。

  “我们需要薛老师”

  在响水,薛元龙带领同行完成47项农业示范推广课题,创办了农民技术学校两所,培训农民5.3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材料1.5万余份,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推广服务体系。

  在康庄,制稻种为农民创利300多万元;在老舍乡,推广新技术,使得亩产水稻连续6年由200多公斤提高到650公斤,增收450万元。特别是种稻洗盐的合理轮作,盐碱地得到了有效的改良和治理。万亩荒凉的盐碱地第一次掀起了金色的稻浪。

  扬州大学农学院学生曾润国说,他觉得薛教授身上有太多值得青年学子借鉴的东西。一名毕业班的同学告诉记者,薛教授的感人事迹坚定了他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和农民的决心。他说,都说大学生就业难,可真正踏踏实实立足基层,不但能就业,而且能干出一番受人尊重的事业!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