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后的地理大发现--中国为什么要投入南极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11:29 青年参考

  ( 在科学探索事业上,一个国家、民族所获得的荣耀与其未来的眼光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当郑和那支被拆散的舰 队在海滩上彻底腐朽后,欧洲人的小小船队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中国被一个时代所抛弃。对于南极这地球上最后一 块尚待探索的大陆,在迟到了半个世纪后,中国人终于赶了上来。)

  本报主笔黄章晋

  与中国南极长城站相邻的智利考察站,经常会有年轻夫妇专门来此怀孕生子。智利不但是有“南极公民”的国家,还 把邮局搬到了南极。智利政府奖励生育的政策绝非为了有“南极居民”这一荣耀,而是为证明其在南极有特殊形式的存在。

  南极差点被瓜分

  南极大陆的发现是地理大发现的延续,自然也是拓土辟疆的目标,各国探险家在先后发现南极大陆不同区域之时,就 没忘记在这些区域设下主权要求的各种标记,诸如插国旗、投放主权要求的金属物和容器等。这块常住居民只有企鹅、海豹的 万古冰川,在人类踏上的那一刻起就被笼罩在了领土争议的阴影中。

  英国人最早单方面宣布南极部分地区是其属地,这些被认为是“英属地”的扇面“领土”占了整个南极大陆总面积的 61%。

  接下来,南美国家纷纷提出了对南极的主权要求。这些主权要求大都按照自己国家所占经线宽度延伸到南极点,以经 线、纬线和南极终点划出一个扇面。“扇形分割理论”沿袭了当年美、俄、加和格陵兰划分北极圈领土和权益的原则。这些大 小不等的扇形,就像切西瓜一样把南极洲“瓜分”了。各国甚至还曾因扇面出现重叠引起的纠纷开过枪。

  美、苏未正式提出主权要求,也不承认那些已经产生的主权要求。两国像下围棋一样在南极不断布点设站,明显是着 眼于整个南极。美国干脆在各国扇面“领土”端点的北极点上修建了考察站,苏联则围绕着极点在所有扇面上都布了点。

  争端的结果是,1959年,在南极有发言权的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各国的主权要求和矿产资源要求被 冻结。

  用实力说话的舞台

  对于智利鼓励国民在南极生子的另类办法,今天的主流国家是不屑一为的。因为,在南极事务上的地位和发言权,背 靠的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

  今天各国在南极的活动,体现了和平精神和科学精神,被承认的是科学实力,尊敬和地位来自科学贡献。

  第一阶段是建立站点,有资格进入《南极条约》体系,才能进入“南极俱乐部”;第二阶段是布点后对周围进行勘探 考察;第三阶段是派出队伍,深入南极内陆冰盖进行远程考察。

  对于南极问题,世界各国形成了两种声音,一是《南极条约》协商国集团内的少数国家,一是无力亲赴南极却强烈要 求改变南极事务被前者支配现状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

  1983年联合国正式介入南极事务后,这两种声音一直进行着激烈争论。以美国为代表的《南极条约》协商国,坚 决反对“彻底开放”,认为南极的科学考察是投入巨大而持久的事业,必须坚持投入与受益相匹配的原则。

  中国是南极考察的迟到者,却是“南极俱乐部”中地位迅速提升的新成员。在设立长城站、中山站之前,中国与大多 数国家一样,只能站在场外大声嚷嚷。中国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后,拥有了对南极事务的投票权和表决权,成为规则的 制定者。

  南极科考的现实意义

  今天,和平精神和世界的发展形势已使南极不可能成为少数国家的领土瓜分对象。南极这片神秘大陆,是人类的共同 财富。厚厚冰层下埋藏着的,是对科学探索有着巨大意义的未知奥秘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但科学探索活动本身却总可以给实践者带来巨大的惊喜。它既是超越国界的人类共有的财富 ,又可为探索者带来巨大的现实利益。对一个民族来说,对科学探索的不断兴趣冲动是巨大的财富。

  人类在南极的科学探索活动,其政治权益的意识一直延续至今,一国在南极的科学探索脚步的延伸处,政治、外交和 现实利益也同时延伸到了那里。

  尽管南极资源开发处于被冻结状态,但一国在南极探索上因作出的贡献而享有优先权,这是被普遍认可的规则。谁先 建站,谁就在此有了优先权。

  中国考察队抵达的冰穹A,是南极除极点、磁极、冰极外的最后一个极点。这标志着中国在远程冰盖内陆考察上已进 入了世界前十名的先进行列,在南极已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强调中国抢夺到了最后一个制高点、争取到了一个“极点”,其意义不仅仅是国家荣耀,也是一种国家眼光高度的标 志。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一个国家、民族在科学探索冒险事业上所获得的荣耀,就和其未来的眼光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南极考察要有这种立足未来的眼光。毕竟,历史没有任何既定的荣耀等待某个民族,它眷顾的宠儿从来就是有着不断 使命冲动并善于把握时机的民族。历史也从来没有故意让一个民族重拾错过的机会,它只为那些具有前瞻目光的民族提供一种 可能的方向。

  (本文根据对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小汉的采访整理而成)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