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国科考队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10:59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我国科考队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组图)
中国人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我国科考队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组图)
  综合新华社消息 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北京时间昨天凌晨3时16分,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详细勘测和对比,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

  按照计划,冰盖队将在最高点建立临时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冰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并钻取150米到200米的冰芯,进行内陆站选址调查。

  继长城站和中山站后,我国计划在南极内陆建立第三个科考站,冰盖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此做准备。科学家也将通过建立中山站至冰穹A的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全面完成国际横穿南极计划中由我国承担的考察任务。

  由13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于2004年12月12日从中山站正式启程,在1200多公里的行程中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机械师盖军衔由于高山反应严重而离队,目前全队还有11名考察队员和1名随队医生。

  获取世界上惟一的冰穹A顶点冰芯

  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点区域进行冰芯钻探,目前已获得近100米的浅冰芯,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获取的惟一一支冰盖顶点冰芯。

  冰芯将为研究这一地区千年以来的气候和环境演变提供可能,并因其珍贵性成为关键性的研究样品。南极冰盖队同时在最高点区域安装了可以在-90℃低温下工作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由中澳合作研制的这一系统能实时通过卫星传送回当地雪温、湿度、太阳辐射、风力、风向、气压、温度等数据,现已成功地进行了信号传输。

  冰盖队还用13个油桶在冰穹A最高点设立了纪念标志,并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在最高点留下一面五星红旗。冰盖队将于20日撤离冰穹A区域,返回途中,将绕道“甘伯采夫”冰下山脉的北高点,利用冰雷达进行冰下地形的探测,以揭开被冰盖“遮盖”下的南极大陆一角“真相”。

  首登冰盖最高点意义深远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认为:中国首登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意义深远。

  南极一共有4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内陆冰盖最高点。其中三个点已经被美国、法国、前苏联占领南极仅剩下内陆冰盖最高点这个科考空白点。鄂栋臣说:“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首登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和当初首次登上南极大陆具有同样重要意义,弥补了其他国家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区域,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地区建立新的科学考察站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新闻背景

  南极冰盖融化有“贡献”

  南极冰盖是直接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体,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大陆冰川,蕴含有全球70%的淡水资源。平均厚度约为2450米。

  科学家预测认为,到2100年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将比今天高出500毫米,其中海水热膨胀因子导致的上升量占一半以上,其余归因于山地冰川和极地冰盖的融化。

  南极冰盖挺进“大事记”

  2004年12月12日,冰盖队正式向冰穹A挺进。

  2004年12月24日,进入海拔2800米的冰盖。2005年1月4日,冰盖队进入冰穹A区域,。

  2005年1月8日,50岁的机械师盖军衔出现严重高山反应,情况危急,经过国际救援离开冰盖队。

  2005年1月9日深夜,成功到达了冰穹A的“北高点”,人类首次进入南极冰盖冰穹A核心区域。

  2005年1月17日,人类首次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区域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钻取冰芯等科研活动同时展开。

  2005年1月18日,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大量测绘后,南极冰盖队确认找到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巅。

  极地科考20年

  1984年11月,我国南极考察队首次进入南极。1985年2月,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建成了长城站。1990年,在东南极建立了中山站,并在上海成立极地研究所。我国成功组织了20次南极考察(第21次考察正在进行之中)、两次北极洋区考察、1次北极站区考察及数次南极内陆冰盖和冰架考察。考察队还采集了4000多块陨石标本,使我国陨石拥有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