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京报:用慈善之心弹奏和谐社会乐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20:54 新京报

  截至昨天,由本报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公益活动进入高潮。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数字来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在短短的9天时间里,共接受社会捐款近33万元,可以让十多所高校的600多名原本无法回家的大学生在春节和家人团圆。

  这些数字是容易统计出来的,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深深地感到,无法统计的收获远远不止这些。

  在开始举办这个活动之初,有很少的声音曾经这样发问:贫困大学生经济那么困难,为什么要花几百元钱春节回家?在学校不是正好能“磨炼意志”吗?

  我们惊异于这种疑问。

  我们的惊异,不仅仅在于,“磨炼意志”为何要让别人选择这种“以苦为乐”的方式,要通过精神上的痛苦达到意志的锻炼?更在于,以金钱的多寡来为精神的安宁“划定价格”———其中的逻辑便是:既然很穷,怎么能和别人一样追求精神上的幸福?

  以经济贫富标准为精神“划价”,这种逻辑无疑是片面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金钱和精神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经济拮据的人,他的生活并非一定没有乐趣;而腰缠万贯的富豪,他也并非就没有痛苦。同样,经济拮据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们要放弃对亲情、友情、爱情等基本情感的追求。

  这也是我们在传统节日春节到来之际举办此次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次活动和过去类似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贫困学子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和心灵的慰藉;不仅仅是凑齐了回家的路费,更是对亲情和人性的扶助。

  对那些受资助的大学生来说,在过去的时间里,他们虽然贫穷,但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今年春节,他们将利用善款回家过年,人们应当支持他们“奢侈”这一回,或许,在下学期乃至以后,他们还会过苦日子,不敢吃2元钱的鸡蛋煎饼,不敢买30元一双的好鞋。可是,他们回家一次,见到了父母亲人,吃上了团圆饭,获得了精神的满足和灵魂的宁静,谁说他们的钱花得不值?

  现在都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这里的“和谐”,显然不只是物质上的小康所带来的舒适,更有着精神上的幸福和满足。我们看到,尽管有人对回家过年的资助觉得有些“奢侈”,但还是得到了更多热心人的理解和支持。那一元一元的回家过节的捐助款,与其说是对贫困学子金钱上的扶持,毋宁说是沉存于人们心底的亲情的共鸣,是将心比心的灵魂的互通。

  昨天的善款现场发放仪式上,退休后被聘用到一所大学做服务工作的叶女士说,她天天见到许多生活困苦的大学生,经常为他们落泪,她很想帮助他们。虽然她每月只有700元的退休金,但她一次就捐出了500元。我们想,这之后,她的心灵真的可以稍稍平静了。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得到一次心灵的陶冶和满足,而不是图谋回报的“投资”———这何尝不是汇聚“和谐社会”大海的涓涓细流?

  我们愿意重复本次活动开始时的一句话作为活动的“小结”: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慈善之心、怜悯之情,但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像一张经常被束之高阁的古筝,还缺乏政府、社会组织或有志之士去及时地、更多地弹拨。本报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这次活动,也算是一次和谐的弹奏,人们也听到了一曲和谐的乐章———只是期待,有更多的乐章传出,不仅是物质上的关爱,同时也有精神上的扶持。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