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冷看高校改名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05:5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朱向东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教规模迅速扩大,我国兴起了一股高校改名风,而且越刮越热。

  高校改名风有四个特点:一是范围广,比例大。笔者找到一份10年前的某省高校名
单,与目前的名单对照,已经改名的占70%以上,除了原来就叫大学的外,大多数高校都改过校名。二是频繁改名,不断变脸。有的高校不是改一次校名,而是一改再改。例如,建于1957年的某民族学院,先后两次改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技术师范学院。又如,河北一所高校在不到20年内3次改名,用过4个校名。三是贪大求洋。什么名字宏大、洋气、响亮,就起什么名字。比如,在世界名校中有理工大学(学院)、科技大学,于是我国有数十所高校便改名为理工大学(学院)、科技大学。一些部属高校、省属高校争相冠以“中国”二字。四是追求华丽。某某矿冶学院改名为理工学院,某某气象学院改名为信息工程大学,某某地质学院改名为经济学院。

  笔者认为,目前改校名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必要改的,如中专升大专的学校、大专升本科的学校、几所学院(大学)合并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这种改名无可厚非。另一类是没有必要改名非要改的,就是使公众困惑不解、遭媒体质疑、纯粹赶时髦的那种改名。笔者不赞成这种改名。

  为什么有些人热衷于改校名呢?一是生存需要。由于农林、地质、矿冶、石油、煤炭等院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人才引进难,于是,这些高校的对策之一就是改校名,规避艰苦专业字眼,如矿冶学院改为工程学院(或科技学院、理工学院)。二是虚荣心作祟。有的高校领导认为,“学院必然好于高专,大学必然好于学院”。认为华丽、响亮的校名可以提高知名度。三是好大喜功。本来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独立学院升综合性大学、一般大学升重点大学,均有严格的标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某些领导干部来说却是志在必得。因为,学校升格改名既是高校领导的功劳,也是政府主管部门党政领导的政绩。能在高教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名利双收、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四是认识上的形而上学。有些党政官员和高校管理者没有研究、认识高校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把大学之大简单地理解为高楼之大、校园之大、招生规模之大。

  其实,校名与人名及其他事物的名称一样,只是便于区分同类的符号,与学校的本质、水平、声望、影响并无必然联系。高校本是圣洁的学术殿堂,最讲究实事求是,朴实无华。滥改校名、故弄玄虚者,往往会适得其反。首先,人们评价一所高校水平高低、优劣,不是看其校名是否华丽动听,而是看其能否出人才、出成果、出大师、出思想。例如,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未改过校名,它的校名并不华丽,却属于世界知名大学,该校培养出了1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些政府首脑。其次,光靠改校名提高不了知名度。一所高校的声誉、影响、知名度是靠长时间一点一滴积累、沉淀,逐渐形成并被人们接受、认同的。那种指望通过改两次校名就能提高知名度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那种指望通过改校名而吸引高质量生源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考生和家长都越来越成熟了,在面对华丽而陌生的新校名时,他们会刨根问底,弄清“庐山真面目”。1994年四川大学改名为“四川联合大学”,人们以为是新建的民办高校,不得不于1998年再改回四川大学。再次,高校滥改名弊大于利,得不偿失。据某网站调查,认为“改名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好事”的占22.13%;认为“会浪费原有名声”的占49.71%;认为改名“影响挺大,不认识它了”的占64.67%;只有5%的人表示改名后“更喜欢它了”。

  总之,高校改名热伤害师生、校友感情,又未必能提升办学空间,甚至有的陷于品牌流失的尴尬境地。因此,正确的态度是,少搞花架子,少搞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应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加快高校改革步伐,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一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