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都市空间悄然拓展 --滨湖区加快城市化发展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09:11 无锡日报

  当滨湖区在新一轮区划调整的春风中撩开面纱时,正值一个城市化发展的时代悄然开启。滨湖区敏锐地感触到这一巨变的到来,过去因行政区域束缚而被紧紧裹住的“蛋黄”,如今正随着“蛋壳”的打破而令城市空间顿开。短短数年的城市化洗礼,一个空间形态发生巨大变革、都市型经济圈迅速形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新滨湖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空间形态巨变踏上滨湖的土地,原先弯曲的泥路、低矮的农舍、脏乱差的死角已退出
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大道、连片的新型住宅、标准化厂房和繁华的商贸区。汽车从市区过梁溪大桥往西,几乎平行走向的梁溪路、梁清路、建筑路、湖滨路让人有一马平川的感觉,与南北走向的青祁路、蠡溪路、隐秀路等相继交汇,构成一副通达的区域骨架。

  滨湖区工业化水平一直走在前头,而城市化水平曾相对滞后。在科学谋划、统筹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滨湖补上了“城市化”这一课。他们在全区范围内突出沿湖、沿山、沿路“三沿”重点地区的规划建设,以小城镇为中介的城乡连接渐趋一体。蠡园开发区、滨湖开发区、胡埭工业安置区跳出传统产业园的范畴,正推动普通农村向现代工业园与理想家园完美结合的方向转变,既是经济增长区、新技术密集区,又是现代化的新城区。高浪路深入滨湖开发区腹地,落霞苑、凯发苑两个田野上的居民新村跳入人们眼帘。平整的水泥路一头连着农田,另一头已延伸至居民楼口。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卫生教育布点也正向广袤的滨湖大地延伸,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同步跟进,实现了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的同步优化。滨湖百姓正在感受着“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带来的喜悦。

  都市经济崛起滨湖经济疾步登上城市化发展的列车,率先亮出“都市经济”的大旗。昔日粗放型的乡镇工业、副食品基地,如今正变为与城市功能、环境相吻合,低能耗、低物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清洁型产业集群。

  漫步隆冬中的滨湖大地,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园区经济、标房经济、楼宇经济多箭齐发,构成了以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生产集约为内涵的滨湖都市型工业主体。马山生物医药园、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孵化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等特色园区,依托城市信息密集、智力密集、资本密集的区位优势,构筑起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高地。全球通大厦、太湖明珠发展大厦、中锐广场等一批高层经济楼宇拔地而起,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高科技项目在此陆续“安营扎寨”,加速了产业、资金、人才、能量的汇聚,一批产出超10亿的单幢楼宇大厦正在崛起。以滨湖开发区、胡埭工业安置区为代表的标准厂房建设如火如荼,为都市经济提供充裕的空间。“村村冒烟”的传统工业正被以园区经济、标房经济、楼宇经济为代表的都市型工业所替代,增长方式发生质的转变。去年滨湖区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纳税销售总额的比重接近“半壁江山”,万元GDP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14%,万元工业产值耗电、耗水也分别下降2.3个和3.1个百分点。

  扑面而来的城市化浪潮也使滨湖农业迅速向都市农业转变。太湖花卉园、龙寺生态园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区以其浓郁的乡村气息成为都市客假日休闲的好去处。10个由政府牵头、农民自治管理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率领广大农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都市农业既致富农民,又美化环境。坐拥太湖、毗邻城区,滨湖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演化为催生旅游、服务业高速成长的发展优势,旅游服务业正成为滨湖都市经济圈一、二、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一极。该区围绕“百姓旅游年”这一主题,去年相继举办了灵山浴佛节、首届中国长三角自驾节等近30次节庆活动,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引来人气、商气、财气勃发。

  品味全面小康滨湖百姓从城市化发展结出的串串硕果中品味到全面小康的甜蜜。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00元,比上年增长12%,居苏南地区领先水平。

  滨湖城市化之路就是城乡一体化之路,更是善待农民之路。该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与城市居民一样实现“无障碍”就业,确保失地农民“离土”无忧。据统计,该区通过工业安置、异地务农、第三产业吸纳、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去年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实现就业1.7万人。“六保一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又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滨湖农民构筑起多重安全网。养老保险、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土地换社保”机制为百姓解决了后顾之忧。每月不低于50元的养老补贴、每月220元的低保标准以及完善的救助体系,使弱势群体同样能分享到城市化发展成果。

  仓廪实而知礼节。伴随城市化进程而富裕起来的农民不仅“洗脚”,更注重“洗脑”。该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城乡融合和市民意识的培育为切入点,赋予“十星级”文明家庭、“五星级”企业等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新的内涵。以创建特色文化家庭为内涵的该区特色文化建设则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全区9个镇(街道)都被评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并涌现出1000多户特色文化家庭。精神财富也成为增强该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砝码。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