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日本打造独立太空谍报网 军事图谋不言而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10:25 燕赵晚报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决定从2005年度开始研究第四代间谍卫星,目的是强化监视朝鲜核设施,使间谍卫星小型化,进一步提高机动性,对地面进行拍摄时在有限的最佳摄影瞬间拍摄更多的图像。

  决定开发第四代间谍卫星说明了日本建立自己独立情报系统的决心。日本2003年3月28日把两颗间谍卫星送上太空,表明日本在情报方面希望摆脱依赖美国的局面,向建立独立情
报系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军事盟国,并且由于小泉奉行一味追随美国的政策,与美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但是,盟国之间表面平等,实际上地位却并不平等。

  自称是为强化监视朝鲜核设施,但走向军事大国的图谋不言而喻

  目标不再受美国窝囊气

  日本仅是美国众多个盟国中的一个,美国则是日本的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盟国,美国是当然的大哥大,日本从某种意义上只能唯美国的马首是瞻。

  美国为了维持“一超”地位的需要,对日本总是留一手,在情报问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日本只能购买美国商业卫星的照片,花钱不说,得到照片需要一两个月时间,而且购买照片的取向很容易暴露意图。2003年11月,日本发射另外两颗上天组队的间谍卫星失败,这对日本建立独立情报系统打击沉重。不过,日本并没有因为受到挫折而改变建立独立情报系统的决心,这一系统正在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技术赶上“老大”只是时间问题

  日本的间谍卫星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间谍卫星重量更轻。2003年3月发射的间谍卫星重约2吨,第四代间谍卫星因材料更轻、太阳能电池板效率更高,将只有约1.2吨,体型显得苗条。

  常言说,船小好掉头,日本第四代间谍卫星将因体重减轻而更加灵活。正在运行的两颗间谍卫星分别是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在高度为400至600公里的轨道上以2.9万公里的时速按南北方向绕地球运行。每两天通过朝鲜上空一次,卫星最佳拍摄瞬间仅有数分钟。第四代间谍卫星小型化、轻量化以后速度将提高,动作灵活,转换角度快,只在朝鲜上空通过一次就可以完成所有拍摄工作。

  其次,识别率也将大有提高。日本2003年发射的光学卫星搭载有数码相机,可识别地上1米大的物体;第四代间谍卫星不仅可以辨别停飞的战斗机是否搭载有导弹,连出入基地的车辆属于什么种类也可以分辨清楚。

  尽管如此,日本第四代间谍卫星与美国的相比仍有很大距离。美国的间谍卫星识别度为15厘米,因此日本的间谍卫星技术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能对美国说“不”。不过,日本毕竟开始拥有自己的太空谍报系统。以日本的科技实力,只要今后加大投入,赶上美国恐怕也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日本第四代间谍卫星满足了日本军事上的需要。近年来,日本自卫队越走越远,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日本的护卫舰和宙斯盾舰分别开到印度洋,日本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维和不算,还派兵伊拉克,海外派兵成了日本自卫队的主要任务,日本试图塑造的“军事大国”形象似乎呼之欲出。

  日本的“有事法制”,扩大了首相的权力,在遭到武力攻击或预测将受到武力攻击时,政府可在内阁会议上决定应对方针。日本自卫队在法律上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队,虽然现在还叫自卫队,但按小泉的说法,“总有一天,要给自卫队以应有的名誉和地位”,看来正名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日本修改和平宪法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与此同时,日本还鼓吹“预测将受到武力攻击时”“先发制人”,这是一种主动进攻的态势。间谍卫星不仅可以为日本自卫队走向世界探路,也可为日本“先发制人”提供重要的情报。

  日本总拿朝鲜说事儿,一会儿是为了对付朝鲜的大浦洞导弹,一会儿是为了监视海上间谍船云云,开发第四代间谍卫星也声称是为了监视朝鲜核设施。但在很多情况下这都是“障眼法”,朝鲜只不过是日本试图走上“军事大国”之路的借口而已。实际上,日本的间谍卫星除了盯防朝鲜之外,其他周边国家也是重点对象,这一点不言而喻。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