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庆市昨日召开市人事局处长会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05:48 重庆晚报

  核心提示

  昨日召开的重庆市人事局处长会议传出消息,围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建设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人才集聚高地目标,2005年全市人事人才工作拟在公务员考试科目、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事业单位职称指标等方面作出调整,力争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人事制度改革、拓展人事公共服务领域、强化人事社会化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本报讯市人事局长姜平昨日在全市人事局长会议上表示,今年将对公务员招录办法进行完善,笔试和面试方式会有所改进,并将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公务员录用面试的考官库。

  据透露,我市公务员招录方式的初步改进思路为:按照“分类考试、突出能力、定时定期、方便考生”的要求,建立分级分类考试体系,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笔试科目将针对市级机关、区县及以下机关分为两类,改变以往公务员考试时一律统考《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机关应用文写作》的固定模式。

  也就是说,今后报考市级机关公务员,将考《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科目;报考区县及以下机关,将考《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综合基础知识。

  市人事局有关人士认为,笔试的分级分类,将有效解决目前部分新进公务员中存在的“高分低能”弊端,提高考试的实效性。而随着面试考官库的建立,则将提升面试考官的素质及专业化程度,确保优秀人才不成“漏网之鱼”。

  据了解,完善后的公务员招录办法,需市政府审批同意后执行。公务员分类管理将试点

  本报讯今年即将出台的《公务员法》,将带动我市公务员的分类管理。今年我市将开展公安等专业技术类、文化综合执法类等人员管理试点。

  据了解,《公务员法》在立法过程中,酝酿将机关职位细分为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法官、检察官、警察类等。而目前已实行10年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仅区分了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

  对于如何进行分类管理的问题,有关人士以公安专业技术类为例介绍称,将设计法医官、鉴定官、行动技术官3个系列专业技术职位,并分别从高到低设置1——7级专业技术职位等级。业内人士认为,将行政执法公务员单独分类,统一实行专门管理,有助于弱化“部门行政”,将决策与执行分开,中断部门利益链条,推行“公共行政”。

  记者 何昌钦会议解读:“海归”可竞任副厅级

  “海归”人才可通过参加公开选拔的方式,来我市担任公职,最高级别为副厅级。

  据了解,去年底市政府曾出台文件,列出优惠政策鼓励港澳人才来渝发展,其中明确规定,港澳人才可通过参加公开选拔方式,成为我市副处级至副厅级级别的高级公务员。

  市人事局有关人士表示,为吸引、鼓励更多的“海归”人才来渝发展,今后竞任对象不再仅限于港澳人才,而竞任范围包括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乃至领导职务,最高为副厅级。

  据悉,直辖以来,我市共拿出800余个处级领导职务公开选拔,有1.5万名干部通过竞争上岗挑起重担。事业单位“凡进必考”

  备受市民关注的事业单位进人“公招”政策,今年铁定出台。市人事局将抓紧出台《重庆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办法》,尽快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严把事业单位人员进口关。

  这就意味着从今年起,事业单位将实行类似于公务员的“凡进必考”制度——新进人员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此举旨在避免事业单位进人的不正之风,保证全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市人事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胡俊贤处长解释说。

  据胡处长透露,目前《办法》尚未正式出台,细则正在进一步研讨中,但会类似于公务员考试中的“笔试+面试”模式,笔试科目初步定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知识。据悉,新聘用人员仍须与用人单位按协商、自愿原则签订聘用合同。专家管理将有“办法”

  市人事局处长会议昨日宣布,今年将出台《重庆市专家管理办法》,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工作热情,更好地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推动重庆经济发展。

  此外,我市将出台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办法,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疗养和学术休假制度,以及专技人员兼职兼薪管理办法。网络编辑:甘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