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北京定位去经济化是一种进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14:01 新京报 | ||||||||
即将公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了北京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不再提“经济中心”,专家认为,“经济中心”无法表达北京特色。 首都不一定必然是经济中心。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美国其首都华盛顿就不是经济中心,按照我们的说法,华盛顿连个“经济强市”也算不上。可是到过的人无不羡慕它的美丽和
所谓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说法,只不过说明了一个城市的某项职能发展到了较高程度,能够在区域里起到统领和协调作用。当然,城市越大,其综合职能就越强,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翻开以往所有的城市规划文本,在城市定位里千篇一律地写着:某某城市是某某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城市缺乏特色,缺乏精神内核。 对于首都的现状而言,经济是必然的,也是作为城市的一般性的特质,北京是经济中心,上海、广州也是。实际上,国内没有哪个城市不是当地的经济中心,没有必要过多去表达经济中心的位置。对北京而言,最具特征的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这是一次寻求城市特色的努力,是对首都城市定位更高层次的追求。 对于规划修编思想的转变,北京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说去掉“经济中心”的提法是“经过了专家大量研究”所最终确定的,同时也委婉地表示,首都“经济中心”的提法“甚至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可见,“去经济化”绝不是简单地去掉一个说法的问题,首都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也不仅仅是为了突出特色,实际上是一场深层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交锋的结果。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规划大师梁思成就从保护文明古都的角度提出北京不应建设成为工业城市的建议,遗憾的是这个建议没有落实。今天看来,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落到城市规划上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片面追求城市的经济功能,忽视居民生活需求、忽视城市环境的改善、忽视城乡隔绝的规划思想,回归城市规划体现公共利益的本质。 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首要职能是宜人居住。 尽管如何定量“宜居”的标准还存在种种争论,但至少应包括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安全环境和就业创业环境等几个方面。不论城市有什么样或者要发展什么样的特色,适合居住都是最起码的要求。城市不是GDP的生产车间,更不是塞满居民的营房,而是要给它的居民提供一个能够促进身心健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人类聚居地。一句话,城市,要以人为本。 尽管经历了种种争论,尽管将面临诸多困难,北京新规划首次将“宜居城市”写进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并且认为这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这也是新北京城市规划在规划思想和理念上的一个巨大进步,虽然这只是一个含蓄的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