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敬畏之说是在宣扬天人感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14:05 新京报 | ||||||||
作者:方舟子 我在《“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一文中,指出“敬畏大自然”,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北京环保学者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人类》(《新京报》1月14日)引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敬畏的意思是“又敬重又畏惧”,质问我敬重和敬仰的意思一样吗?”敬”的准确意思是什么并不重要。汪永晨心目中的“敬”,其实既非“敬重”也非“敬仰”
汪永晨说她并非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不是要充当大自然的代言人。但是,她把印度洋海啸说成是“上帝发怒”、“来自上苍的警示”(汪永晨《对大自然心存敬畏》,2004年1月13日人民网),把两年前中日登山队员在攀登梅里雪山时遭遇雪崩遇难说成是践踏神山、神山发威导致,喇嘛念经才使雪山云雾散开(汪永晨《生态的忧患与媒介的责任》,2004年9月25日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演讲),这难道仅仅是比喻,而不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我说你们所谓的“敬畏大自然”就是在宣扬把天灾当天谴的“天人感应”蒙昧观念,错了吗?为什么不敢承认自己的反科学的信仰? 汪永晨告诉我们一条消息,说世界自然基金会做了调查,凡是珊瑚礁和红树林保存完整的地方,海啸受灾程度明显轻于其他地方,问我对此有何看法。我查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网站,这只是该会某个官员的说法,并未被严谨的研究所确认(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署反而认为此次海啸会对珊瑚礁和红树林造成重大破坏)。即便真的如此,也不过表明在某些地区的某些天然屏障可以减轻海啸的危害,并不能把海啸的成因和破坏作用归咎于人为因素。我们保护珊瑚礁和红树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不是为了预防海啸。珊瑚礁和红树林保护得再多再好,海啸还是会发生,危害还是会造成的。 正如我以前说过的,海啸的爆发和生态状况毫无关系,它是大陆板块的相互碰撞导致的海底大地震引起的,是纯粹的天灾。这种天灾是目前的科学认识和技术手段所无法克服的,只能做好预警和防范工作。有些天灾是有可能被征服的。我在前文中举了个如果未来有小行星要撞地球灭绝人类,我们是否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将其征服的例子,汪永晨却反过来问我为什么没有人要采取一切手段征服海啸,实在是文不对题。征服海啸与征服小行星不同,我想象不出有何手段可以征服它。如果未来某一天人类有了征服海啸的办法,难道也只能“崇拜和畏惧”海啸而不能对其下手吗? 有人不赞成何祚庥院士的言论,却没有耐心去搞明白他究竟在说什么。例如,何院士说“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这个“人”并不是仅指现在的人或局部的人,并不是说可以为了满足现在人的需要不惜牺牲未来人的利益。汪永晨一再以破坏环境对人们造成了多大的灾难,未来又会发生什么灾难反驳,也是文不对题。 何院士是针对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而发表其反对敬畏大自然的观点的。其实真正的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很少会对大自然采取非理性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环保活动家和环保学者,他们只凭自己的信仰和一腔热血大声呼吁,却对生态学的知识乃至基本的科学知识了解得并不多。汪永晨在tom.com的访谈中一再提到不能为了二千万度的电就破坏怒江,认为那点电随便就可以省下来,这显然是不合乎科学的。怒江水电计划的总装机容量达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汪永晨可能没有分清千瓦和度(千瓦时)的区别,2000万千瓦当成2000万度,把怒江水电发电量贬低到5000分之一。 我们不管讨论什么问题,总应该先弄清楚对方究竟在说些什么,并掌握好语言知识和逻辑,讨论才更有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