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山的儿子--记为民模范周国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2日18:30 中国广播网

  鄂西南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埋葬着这样一个人——

  他匆匆走了,年仅42岁,逝去的生命对于他来说太短暂了,他有做不完的工作,走不完的路。他总是担心时间太少,没有办法完成工作,就连肝癌的病痛也没能让他停顿下来。他说这是绝症,把时间和钱花在这上面是浪费,他还是要回去,回到属于他自己的那份民政工作岗位上,回到他日夜念的乡民中去。

  可是,病魔最终还是在他42岁的时候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让他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他未尽的事业。

  不过,他没有走远,还在这座高山上,在椿木营的高山上。他要看着他的茅草户们都搬进新居,看着他的乡民们都慢慢过上好日子……

  他,就是党的基层民政干部,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助理--周国知。

  (一)修建幸福桥 服务乡民

  还在任椿木营乡民政助理之前,周国知是椿木营区后坝乡的乡长。在那里,有一条酉水河,它从锣鼓圈村和杨柳坨村的山谷间穿流而过,形成一道深深的峡谷,每当遇上涨水时,水势汹涌。过去,村民们仅靠两根捆在一起的木头搭成一座简易的小桥过河,后来有一根木头腐朽折断了,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独木桥。独木桥又窄又滑,1988年以前,已经有十几个村民从这里摔落河中丧命,民间流传这样一首民谣:独木桥,独木桥,独木桥上鬼在叫,一不小心掉下去,性命都难逃。

  当周国知得知这一切,就决心为村民们修一座安全、牢靠的石拱桥。修桥要用水泥,但要把水泥从公路运到河边需要经过10多公里的山路,其中还要走一条陡峭的悬崖石径,道路十分险峻。可周国知硬是带领乡民们用肩膀把10多吨的水泥一袋一袋地从这条道上运了过来。乡民们不敢背着整袋的水泥从上面走,一般分成两包运。周国知看了以后二话不说,背着一整袋水泥走在了前面。他说,水泥分两包拆装时容易耗损,而且也耽误时间。

  修桥还需要砂子,初春的河水,冰凉彻骨,大家都不敢下河。周国知自己先卷起裤脚跳进河水里淘沙,小伙子们也都纷纷跳了进去。每天从清晨五点到晚上六点,一干就是十个多小时,脚都泡烂了。

  五个月后的1989年8月29日,一座长13米宽3米凝结着周国知和乡亲们汗水和心血的石拱桥终于建成了。乡亲们亲切地叫它幸福桥,并且在桥旁立了块功德碑,刻上了所有修桥人和捐献者的名字。起初周国知的名字也在上面,可是几天后,他却悄悄地用石钎小锤把自己的名字凿掉了,他说:作为一乡之长,带领群众修路是应该的,没有必要留名。

  (二)致力消茅工作 不辞劳苦

  宣恩县椿木营乡被称为恩施屋脊,这里海拔1680米到2014米。山高、坡陡、谷深,夏季阴冷潮湿,冬天冰雪覆盖,平均每平方公里只住15户人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是恩施州最穷困的乡镇之一。这里的乡民生活都很贫困,有很多人至今还住在仅用几根木棍搭起来的简易的茅草棚里,这种茅草棚很不结实,不仅不能抵御风寒,而且一遇到刮风下雨,就有倒塌的危险。周国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3年4月消灭茅草房的消茅工作全面启动。如何让乡民们早日离开茅草棚,住进新居,这是周国知最大的一块心病,他决定把消茅作为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办。

  消茅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统计全乡的茅草户的数量,为他们登记造册。周国知为此每天爬山涉水,步行好十几公里的山路,把那些散落在大山各个角落里的茅草户都找出来拍照登记,绝不遗漏一家。

  周国知有三件宝:一双解放鞋、一个背篓和一只手电筒,可别小看了它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三件宝,周国知才把全乡的山路都走了个遍,最终摸清了全乡127户消茅对象的情况。

  根据周国知的调查,乡里决定把消茅工作作为全乡一件为民办的实事来抓并规定,每个干部都必须要有一两个消茅联系户。勾腰坝村的胡柏春家原来住在烤烟房旁搭的一个简陋的茅棚里,是全村最偏僻最穷的一户人家。妻子有风湿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孙子得了重病,两三天就要晕倒一次,经常需要花大笔的钱去治病。自己又身单力薄,家里的情况可想而知。周国知得知这一切就决定把他家定为自己的消茅联系户,并先后三次去胡柏春家,帮助他改善住房条件。第一次到他家时,周国知绕着胡柏春的茅屋仔细地走了一圈,拍了照并作了登记。第二次他就跟胡柏春商量因地制宜,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争取早日实现消茅。后来胡柏春家就种了烟叶,但是由于种植的时间不对,收成不好。再加上家中孙子的病又加重了,修房的事就这样耽误了下来。当周国知第三次来到胡柏春家,看见胡家还没有修房,心中十分着急,当他知道胡家生活遇到困难时,他对胡柏春说:你放心,我们会帮助你想办法。

  回去以后不久,周国知就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还想着胡柏春家的消茅工作。周国知把胡柏春的大儿子叫到病床前,从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掏出100元钱塞给他,让他赶紧拿着去修房。胡柏春的大儿子就问这钱是公款还是私款,他说:你别管这么多,拿去用就是了。

  周国知还把胡柏春家的情况向乡里做了介绍,建议给予帮助。

  如今,已住上新居的胡柏春家的门上还贴着这样一个对联好公仆助咱们过上好日子,新时代使我走进新生活。

  现在椿木营乡127户住茅草棚全部搬进新居。每一间茅屋都留下了周国知的身影,每一户新房都诉说着周国知动人的故事。

  (三)舍小家顾大家 公私分明

  当周国知为全乡127户消茅对象奔波时,他自己家的房子却仍然是四处透风的简陋的木屋。搭房子的木板已经破旧不堪,上面长久被烟熏的黑色和历经风吹雨打后留下的印痕无不透露着家境的窘迫。空荡荡的房屋没有太多陈设,除了陈旧的桌椅、木床之外,再无他物。左厢房连遮挡的木板都没有,后来还是在他去世后,乡亲们拿红蓝相间的塑料布才给围上的,很难想像在这样一个经常刮风下雨的山区,一家人是怎样生活、拿什么抵御风寒的?身为乡民政助理的周国知,负责全乡的消茅工作,经他手的木板不计其数,哪怕从中留下一点,这屋子早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公和私在他心里分得一清二楚。

  周国知的妻子汪碧秀长年患类风湿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两个儿女还在读书,全家人都指望着他能够挣钱养活这个家。可是周国知最终没能够照顾好他们,他去世后留给家人的是六千多元的债务。

  周国知有个81岁的老父亲,2002年,村里上报受灾名单时,他父亲也因受灾,被写在了救助的名单上。可他父亲却没有领到救灾物资,后来才知道,周国知在审核时把老父亲的名字给划去了。

  16岁的女儿周莉在镇上上学的时候,就住在父亲办公的楼上,却从来没有和父亲一起吃过一顿仅仅几块钱的工作餐,周国知的同事们总劝他,孩子还小,就让她下来和我们一块吃饭吧,可周国知说:就是因为孩子还小,所以不能让她从小就养成占公家便宜的习惯。

  周国知工作时有一部相机,是为了给消茅对象拍照登记时用的,这是部两百多元的二手简易自动相机。九岁的儿子,一直没有照过照片,可周国知却从来没有用这部相机给儿子照过相,他对儿子说,等爸爸有空了,带你去镇上的照相馆照相。

  直到周国知去世,他的儿子都没有能够照一张相,全家连一张合影都没有。

  (四)病中坚持工作 不忘乡民

  周国知一直认为自己有胃病,但后来检查出来是肝病。每回肝病发作时,他都是用手顶着肝部强忍着疼痛坚持工作。他第三次从消茅户胡柏春家出来时候,刚走没多久,他就已经支撑不住了,本来他想就在路边坐着休息一会,结果不知不觉,他就给疼得晕倒在路边,就这样,在这个地广人稀连个路人都很难遇见的地方,他整整昏迷了三个小时后才被一个哑巴发现……

  2002年的一个夜晚,周国知胃疼得翻来覆去,到了半夜,他接到一个电话,说勾腰坝村张国顺家的屋被风吹倒了。他听后立即爬起来,强忍着疼痛,步行了8公里,天刚朦朦亮,就赶到了村主任罗群林的家,他拍着门把罗主任叫起。和罗主任一起处理完张国顺家的灾情后,周国知已开始感觉到肝部一阵阵钻心地疼痛,他硬是顶着肝部,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家走。到了家,恰好妻子在镇上住院,家中无人,这时病痛的折磨已让他疲惫不堪,就这样,他没吃上一口饭,独自在家中迷迷糊糊地躺了三天三夜……

  周国知就这样一次次与病魔斗争,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要与病魔赛跑,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为椿木营的乡民们服务一天。

  因为肝病发作周国知一共住过两次院,每次他都住得不安心,当第一次得知自己得的是肝炎时,他急着要回去工作,生怕住院治病耽误时间,他说这只是小病。

  2003年6月,当周国知第二次被送进宣恩县人民医院时,这次已经被确诊为肝癌晚期。起初,大家一直瞒着他,不忍心告诉他。但后来当他从他大哥那儿得知自己已经是肝癌晚期时,他的反应却出乎常人的意料,他没有害怕,更没有哭,眼睛里找不到一丝的绝望,看到的只是焦急和埋怨。他对大哥说:大哥啊,你知道我是肝癌晚期,为什么还要送我住医院,这不是在花国家的冤枉钱嘛。他再三坚持要出院回家。回到家中,很多乡亲们都自发地来看他,这里有很多是他帮助过的消茅对象,也有他接济过的福利院老人。

  当新任乡民政助理魏光荣来看望他时,他对魏光荣交待了很多工作上的事,嘱咐他要经常把仓库救灾捐献的棉被拿出来晒一晒;要安排流浪在外的冯卓然老人住进乡福利院;他还惦记着还没有消茅的乡民,让魏光荣一定要继续帮助他们住新房……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周国知仍然惦记着椿木营乡那些需要帮助的乡民们。

  (五)逝后葬高山 心愿未了

  周国知临终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己埋在椿木营的高山上,以便能看着那些住茅草房的乡民们都搬进新居,看着乡民们都过上好日子。

  2003年9月27日,高山动容,苍天易色。在勾腰坝村,在自己的家里,周国知--党和高山的好儿子,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了那些他日思夜想的乡民……

  得知国知去逝的消息后,他的同事,宣恩县计生局崔见远在他的《吟诗当哭 悼国知》中这样写道:

  君患癌症坚韧在,

  公仆本色志不衰,

  爬山涉水恩贫贱,

  志愿未尽有余哀。

  其实,周国知并没有死,他是大山的儿子,他还活在椿木营乡老百姓的心里。

  连绵起伏的山川可以作证,漫山遍野的鲜花可以起誓:

  他就在那高山上,看着我们……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余青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