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送温暖“风潮”如何变“常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3日10:4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交流缘由

  【镜头一】春节前夕,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有超过1万名的困难群众在此活动中得到帮助。

  【镜头二】近日,青岛市四方区劳动保障局以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集中开展以“送
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2005再就业援助月”系列活动。

  【镜头三】石家庄市总工会将在近期组织医护人员到特困职工重症患者家中登门巡诊,并指定专家对特困女职工免费一对一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提供个性化保健方案,给困难职工送去温暖。

  【镜头四】日前,宁夏固原市政府给乞讨人员送去“温暖”———说服引导乞讨人员接受救助站救助,对不愿进站又不愿返家的,发放衣物。

  每到过年过节,“送温暖”便会热闹起来,而且覆盖人群也在不断扩大。这固然是社会、领导对困难群体关怀的良好体现,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毕竟,暂时的“送温暖”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之计。———编者

  王军荣

  在没有能力让全社会都过上富裕生活的情况下,解决燃眉之急,何尝不是一种务实的“善”策?

  冷风凄雨后,阳光总会如期而至。对于身处逆境的人们来说,冬日里那道如沐春风的“阳光”———“送温暖”活动,总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情。送温暖,让人们感受到一副热心肠,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人们真切感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谛。

  送温暖,是党的优良传统,是人性关爱的显性体现,是冬天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阵阵暖意倾泻而出,心中关爱刹时充满。暖意是双向的,又是互动的。领导同志到基层走走、看看,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基层情况、感受群众情绪,更有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送温暖,虽然送去的是小物件,体味的却是大精神。一床被子、一袋面粉、几百元钱……物虽小,却是雪中送炭,一块“炭”能够燃起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火焰。有人说,让那些处在困境里的人从根本上脱贫才是治本之道。这话自然在理,党和政府何尝不在努力?从政策到资金,从提升竞争能力到技能上的培训。但要想立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不现实的。在没有能力让全社会都过上富裕生活的情况下,解决燃眉之急,何尝不是一种务实的“善”策?

  “一人有难,众人相帮”。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送温暖的路上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足迹。在声声足音里,不仅有着各级领导干部的热心,也有普通民众的热诚。伸出我的手,伸出你的手,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受困者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朱慧松

  “送温暖”中捐赠仪式的大排场实在有形式主义之嫌,某些捐助者也借“献爱心”之机,标榜了一把自己的善举,提高了知名度,捞取了政绩。如此“送温暖”自然变了味道,在某种程度上也亵渎了爱心。

  据《光明日报》报道,日前,铁道部举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送温暖”活动———向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吴磨火车头希望小学捐赠钱物,全国铁路系统15个铁路局的职工都参与了捐赠。与以往高朋满座、车队浩浩荡荡、受助者恭候道路两旁、现场彩旗飘扬、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活动不仅领导寥寥无几,更没有飘扬的彩旗和大幅标语,整个活动不到20分钟便结束了。据了解,这次活动共捐助了40万件御寒衣物,饱含着捐助者的热情,同时也为无数困难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笔者要为如此的“送温暖”叫好,冷冷清清的仪式不能掩盖火热的爱心。许多看惯了热闹捐赠仪式的人对如此冷清的场面颇不习惯,但笔者认为,捐赠仪式就应冷冷清清。

  捐赠的目的在于帮助困难群体,但常见那种大排场的捐赠活动,可能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首先,浪费了领导们宝贵的工作时间;其次,受助者尤其是孩子们也要“活受罪”;另外,各方领导来宾云集,接待单位不堪重负,甚至出现接待费超过捐助额的尴尬情况;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热热闹闹的捐助场面,使受助者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保护隐私无从谈起,虽然物质上获得了些许帮助,但精神上所受到的伤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送温暖”中捐赠仪式的大排场实在有形式主义之嫌,某些捐助者也借“献爱心”之机,标榜了一把自己的善举,提高了知名度,捞取了政绩。如此“送温暖”自然变了味道,在某种程度上也亵渎了爱心。

  因此,捐赠仪式就该冷冷清清,这样丝毫不会影响捐助效果,反会令受助者倍感温暖。同时也节省了开支,保护了受助者的隐私,可谓一举多得。

  李嘉全

  在频频曝光的被捐赠者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茫然与无奈———这是“嗟来之食”吗?

  时近春节,各级政府机关、慈善机构以及社会各界通过送钱送物、开办慈善超市等形式让不少的困难群体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然而“送温暖”活动中凸现的不尊重困难群体隐私、伤害其尊严的现象却让人感到阵阵“凉意”。

  “送温暖”本来是暖人心、解人忧、帮人难的“慈善之举”,但在个别地方却成了“应景”之作。如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慰问,不是轻车简从,而是“轰轰烈烈”,搞突击性“安抚”,蜻蜓点水“赶场子”;有的象征性地送些慰问品,说些客套话,跟随的记者忙得不亦乐乎,然后是报纸有影、电视有声。领导倒是风光了,却让贫困者的窘境一览无余。据报载,某省拿出3000万元向76万名贫困中小学生发放免费教科书。但出人意料的是,张榜公示受助孩子名单的做法,却引起广泛异议和贫困家庭的不满。原因就在于公示的做法伤害了许多困难家庭的尊严。

  爱心、善举、送温暖,这是时下的流行语。但在频频曝光的被捐赠者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茫然与无奈———这是“嗟来之食”吗?难道受捐赠者的尊严无需考虑吗?

  现在,“越穷越光荣”时代已经过去,贫困被某些人看成“缺陷”。本来,倾情关注弱势群体的做法是一种善举,但如果我们一方面给人家“送温暖”,另一方面又在心理上鄙视人家,还能达到送温暖美好的初衷么?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给困难群体献爱心、送温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在送钱送物的同时更多地给他们送去心理上的温暖,让被温暖者有尊严地接受帮助,有尊严地活着,这才是和谐之美。

  石飞

  这种“每逢春节才思贫”,由领导领着一帮人登门入户“送温暖”的做法,毕竟不是解决困难群体“温暖”问题的根本之法,而且会生出诸多负面影响来。所以,我们亟须建立“送温暖”的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时近春节,各级领导又开始在为困难群体“送温暖”而忙碌了。对此,媒体几乎连篇累牍的报道。“送温暖”是好事情,说明领导惦记、关心社会的困难群体,正所谓“情为民所系”也。但笔者却觉得,这种“每逢春节才思贫”,由领导领着一帮人登门入户“送温暖”的做法,毕竟不是解决困难群体“温暖”问题的根本之法,而且会生出诸多负面影响来。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曾连续多年陪同地方有关党政领导给困难群体“送温暖”,遇到不少尴尬事,终生难忘,发人深省。试举几例,与读者分享。

  例一:国企退休工人郝某年近7旬,老伴常年卧病在床,一个痴呆的残疾儿子,几百元的退休费实难维持生计。领导“送温暖”,给他送来两瓶酒和两盒糕点。郝老汉根本不领情,一股脑把“温暖”扔出门外,怒冲冲地说:“算了吧!平时,我跑断了腿,求你们帮助解决困难,你们不搭理我,现在来玩‘小花面’。咱生就穷命,享受不起这些高级玩意儿!”

  例二:某村两户齐姓农民,上午领导把200元“红包”送到他们家,下午村民就闹到政府,反映领导“送温暖”不公平,该送的不送,不该送的却送了。原来享受“红包”的两户都是村支书的近亲,并非特困户。

  例三:社区特困户吴某,听说领导上门“送温暖”,忙着把门关上,怎么叫都不给开。他顺着门缝对领导说:“去年收了你们的‘温暖’,左邻右舍大半年都不拿正眼瞧我。”

  例四:某县负责筹办“送温暖”物资的部门,不忘“经手三分肥”,竟然侵占“送温暖”专项资金,购置了一批新款手机,主管领导和经办人人手一部。

  上述事例,并非个案,而是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着。笔者认为,现行的领导“送温暖”模式,实在弊端不少。

  某些地方个别领导干部给困难群体“送温暖”,仅仅是应时应景的“例行公务”。个别领导美其名曰“送温暖”,实则为的是打造个人“形象工程”。这就难怪群众埋怨“送温暖”成了“表演秀”了。至于利用“送温暖”之机,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的,更是罪不容赦了。

  所以,我们亟须建立“送温暖”的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各类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制定救助标准,并实行“阳光救助”。比如凡符合救助条件的居民,都可按时到指定地点领取不同标准的“温暖”。这样做,既避免了各级领导的“兴师动众”之苦,也避免了“作秀”之嫌,更使被救助对象免去了遭受骚扰和尴尬的机会。如此,即便领导逢年过节不登门“表示”,困难群体也会感受到满心温暖。

  尹卫国

  在我们关注于给困难群体“送温暖”的同时,也应给返乡农民工提供一个温暖的环境,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关爱吧!

  据报道,近日南京火车站乘车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较多,三五成群的农民工聚集在站前露天广场,冻的浑身发抖。他们并非没有车票,而是有票不能享受候车室里的温暖,因为按照车站规定,乘客只能提前一小时进站候车,早早到来的农民工只能无奈的与寒冷为伴(见1月16日《扬子晚报》)。

  笔者是城里人,可也有几个农村亲戚在外打工谋生,读了这篇报道心里挺不是滋味。可以想象漫漫长夜中民工们站在冰冷的寒风里瑟缩是什么感受?决不仅仅是身体的冷,更是心灵的寒。

  笔者很想问一问火车站,现在都在提倡“送温暖”,那么给农民工提供一点暖和的环境很难吗?春运即将开始,火车票价便涨了20%,可服务水平怎么不见上涨?

  农民工返乡路上遭遇“寒流”说到底是身份歧视。这种人格歧视的等级观念必须摈弃。在我们关注于给困难群体“送温暖”的同时,也应给返乡农民工提供一个温暖的环境,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关爱吧!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