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社评:高校招生“特别提示”提示我们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09:0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既然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既然期待通过充足的资源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并不现实,那么,只有通过优化制度,通过信息公开,通过程序透明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本报1月20日5版的一则报道说,日前,青岛市一些高校在招生简章上给出“小心招生骗子”的“特别提示”。比如,在刚刚发布的中国海洋大学艺术专业招生简章上,记者就看到了用大号字标出的“报考提示”:“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未委托任何单位
或个人从事招生中介活动,考生和家长因轻信其他人员的许诺而造成的一切后果,我校概不承担责任!”据了解,类似“特别提示”出现在高校招生简章上还是第一次,而且除了中国海洋大学,还有好几所高校的招生简章上也同时出现了类似的“特别提示”。

  高校通过招生简章发布“特别提示”,提醒考生和家长“小心骗子”,这种做法以前确实没有听说过。此事至少传达出两点信息:其一,一些高校正在采取措施、努力去遏制招生行骗行为;其二,现实中,通过非正常渠道招生以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在某些地方是存在的,正因为如此,一些招生骗子才有空子可钻。基于这种认识,青岛一些高校通过招生简章发布“特别提示”的举动,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深思和重视。

  毫无疑问,高校发布招生“特别提示”的用意是好的,是为了防止一些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而事实上,这种提示也是很有必要的。近几年来,从媒体大量的报道中,我们能感知一些地方招生骗子的猖獗,每年高考结束后,学生家长上当受骗的事情也时有所闻。这样一种现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影响了一些高校的形象,而且也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损害。

  骗子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有关方面必须予以坚决的打击。但是,在打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导致这类欺骗行为屡屡出现的社会环境。不可否认,近年来,社会上确有一些学生通过所谓的“招生中介”和“能人”入了学。如此的事实难免给了一些学生和家长一种“暗示”,那就是,通过非正常途径也是可以达到入学目的的。正是这样的认知,才使一些学生和家长甘冒风险而上当受骗。因此说,在坚决打击招生骗子的同时,更应该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

  骗子的欺骗手段其实很简单,他们只是利用了一些家长想让孩子入学、上名校的心理进行行骗。而作为父母,望子成龙本也无可指责。恰恰是因为招生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或不公开,才助长了“地下招生”的蔓延。其实,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一些社会问题,这种情况在其它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由此还催生了一种扭曲的社会心理:那就是,对于一些小道消息,一些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样的社会心理造成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它不仅有损管理部门的权威,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特别是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危害极大。

  既然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既然期待通过充足的资源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并不现实,那么,只有通过优化制度,通过信息公开,通过程序透明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只有这样,我们的周围才能够少一点诸如此类的“特别提示”,我们的生活才能多一点放心、多一份宁静。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