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敦煌绢画破解失传古画技(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09:14 东北新闻网
  在苏东坡等一批北宋的文人们兴起山水画之前,中国绘画被职业的画师和画匠垄断着。他们掌握的一套神秘技艺,统治了中国画坛长达千年。随着山水画的兴起和西洋画法的传入,这套技艺迅速消失了。而藏在斯坦因密室内的敦煌绢画却让破解中国绘画史上的千年之谜有了可能。藏经洞的绢画虽然在重见天日后不久,就经历了远渡重洋之苦,但是100年来,在大英博物馆斯坦因密室恒温恒湿的环境下变化相对缓慢。而中国国内的敦煌壁画却由于气候变迁、游客增多而日益失去原貌,所以,面对密室内颜色鲜艳依旧、笔法痕迹历历在目的绢画时,南师大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谢成水无法不感到震惊。通过一年的精心研究揣摩,蕴藏在这些绢画中的一部分失传技法终于被他一一破解。

  层层上色用刀抹压

敦煌绢画破解失传古画技(组图)
  谢先生向记者介绍,中国在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以前,从事绘画的都是职业的画师和画匠。敦煌的壁画和绢画都是这些人的作品。这些画虽然写实繁复、线条严谨,却丝毫没有匠气,反而充满了生动自然的神韵,其中的奥秘就在色彩运用上。和西方绘画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打破呆板不同的是,敦煌画师们始终是通过颜色的层层叠加,来达到立体通透的效果。谢成水发现,敦煌绢画中图案着色常常是一层摞一层,非常厚重,有些地方色彩甚至完全盖住了绢本身的纹理,高高突起于绢画表面,近似于西方油画的效果。厚色是一种难度很大的绘画技巧。谢先生告诉记者,近年中国也有画家从事厚色技法的创作,但在光滑柔软的绢上却无法达到这个效果。去年年底北京美展上,就有数件厚色画的色块当场脱落。那么,当年敦煌的画匠们是如何将层层厚色绘于绢上并保持千年的呢?在S.11号《弥勒经变图》中,谢先生观察到,一些高起的蓝白色块的侧面有着明显抹后的磨光亮面,而在涂色稍薄的地方可以清晰看到白色被抹进了绢纤维间的细孔中,纤维交叉点因此很均匀地露出来。这些现象在S.26、S.35等绢画中都有发现。这样的效果显然不是毛笔可以达到,唯一的解释是——画师们除了毛笔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工具。谢先生认为这可能类似于西方油画创作时使用的画刀,这种薄而韧的小东西是专门做厚色抹压之用的。但是这些颜料中配胶的比例是多少,却因为无法得到样品而不得而知。
敦煌绢画破解失传古画技(组图)
未完 请看

  ( 南京日报) [编辑: 孙鹏]1

  剪拓工艺追求快捷

  唐代敦煌的画师们不仅配备有“画刀”,而且还有剪刀。绘于初唐的S.345残片上是一个飞天。飞天的头发明显分为两层。底层用毛笔绘制,线条柔和,颜色偏淡;上层头发却颜色黑亮,而且轮廓生硬,呈墨块状。在放大镜下,上层头发的边缘有明显剪刻的印记,在转角处尤为明显。和它配对的另外一个飞天的头发也是一模一样的效果。原来这些头发都是画师们在另一块绢上描出样子,然后剪下来涂上墨一次次翻印上去的。这种做法在画许多成双成对的东西时,是很快捷的。谢先生发现这种剪印的方法,在绘制许多大同小异的供养人画像时也常常用到。

  颤笔技法外柔内刚

  最为神奇的是,仅在史书中留有名字的神秘技巧——颤笔法也在敦煌绢画中被发现了。元人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提到,古人作画时曾有一种颤笔的方法,“其行笔瘦硬战掣”。谢先生曾在北京故宫细细研究宋元古画希望从中发现,但始终不得要领。而编号为S.69的敦煌绢画残片却首次揭开了颤笔之谜。这是一张唐代武士像,其他部分虽残缺不全,但其左手却被完整保留下来。这只武士手是用钝厚圆滑的粗线条勾勒出来的。为了表现其张开的力度,画师在其手背上描绘出了三条筋腱,三根线条由粗及细,像锯齿一样,这就是采用左右颤动的笔法画成的。另外,画家还在手腕和前臂肌肉的线条中采用了同样的表现方法,这都让人感到了武士肌肉的颤动。更为有趣的是这种颤笔与整只手厚实钝圆的轮廓形成了鲜明对比,成功表现了中国武士追求的“外柔内刚”的武学最高境界。“中国画要得到世界的瞩目,不能光借鉴西洋技法,敦煌绘画艺术中蕴藏的这些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法,才是当代中国画家最值得吸收和发扬光大的。”谢成水感慨地说。
敦煌绢画破解失传古画技(组图)
未完 请看

  ( 南京日报) [编辑: 孙鹏]

  2

  相关信息:内蒙古发现辽代彩色绢画《群马图》

  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部门了解到,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最近在对境内的蒙古营村辽代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一座辽墓里发现了一幅珍贵的彩色绢画《群马图》。

  敖汉旗历史悠久,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后期这里就有了人类文明。这里也是辽代契丹族活动的重要地区,留下了许多丰富的辽代文化遗存。这幅1000多年前绘制的绢画,画在一个长1米、宽0.75米的白色素绢上,四周镶着黄色绢边,画面上的几匹马栩栩如生,最上边的一匹马为红色,因年代久远,这匹马的前半部分已褪色,后半部分颜色鲜艳、肌肉丰硕。

  另外,在这座古墓中还出土了一个绢织胸罩,呈黄色,上边镶着镂空的花边,与现代女性用的极为相似,反映了辽代契丹族女性的审美情趣。

  这些文物的出土对研究辽代绘画艺术,绢织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编后语:

  迄今为止,我们经常会听到民间手工艺濒临失传的声音,这些民间传统工艺是美术百花园中的奇葩,有可能在工业文明渗透到生活角角落落的现代社会,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而永远成为记忆中的一幅图画。因此,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传统手工艺,已经迫在眉睫,这既是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当代人传承文明、惠及后世的善事。而“敦煌绢画破解失传古画技”这一消息无疑是令我们兴奋不已的。在兴奋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的专家是通过对大英博物馆斯坦内的“敦煌绢画”进行的研究,因其密室恒温恒湿的环境下变化相对缓慢。这也凸现出我们的文物保护措施存在着许多问题,经费不足、管理不善,以及一人为的破坏,这些都是与目前文物保护的岌岌可危形成了十分不协调的声音。希望在有关部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在挽救现有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可以对以前失传的工艺进行研究恢复。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还很漫长……
敦煌绢画破解失传古画技(组图)
( 南京日报) [编辑: 孙鹏]

  3(来源:东北新闻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