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昆明旅游结算公司猝死 政府干预遭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10:11 云网

  具有深厚政府背景的昆明旅游商务结算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旅游结算公司),于2004年年末被滇西北一家卡通公司出资100万元收购。这个曾被视为昆明“旅游新政”重要举措

  之一并拟向全国推广的旅游结算公司,在运行了短短一年之后“猝死”,成为昆明旅游业2004年整体出现滑坡后的首个替罪羊,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政府干预市场的一大败笔。

  结算公司成立缘于三角债

  2004年的昆明旅游业呈现整体滑坡之势。有统计数据显示,与2003年同期相比,2004年一季度昆明市海外游客下降了49.4%,国内游客下降21.7%,外汇收入下降43.2%,旅游总收入下降了10.1%。而在“五一”黄金周期间,昆明市宾馆的接待游客人数、住房率和团队比例分别下降了28.24%、21.18%和22.08%。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重点旅游城市“五一”黄金周宾馆住房出租率中,昆明从以往的名列前茅跌至全国倒数。这种窘境一直持续到2004年下半年。

  而于2003年9月成立的旅游结算公司成为昆明旅游业内人士非议的首要对象。据业内人士透露?该公司名义上是由昆明市六大行业协会和两家旅游企业作为股东出资100万元成立的,而实际上昆明市政府才是真正的出资人。旅游结算公司的成立缘起于昆明市政府对昆明旅游市场进行“提质增效”改革,即杜绝昆明旅游市场中恶性竞争,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营收水平。不料市场表现却与预期截然相反。

  昆明酒店业前几年出现了堪称惨烈的低价竞争。为争夺旅行社客源,宾馆之间竞相压价,服务质量也随之下滑,并且在外地旅游发团社、昆明地接社、昆明酒店之间形成了一系列三角债务。直至2002年,昆明市200多家旅行社一年的税收总量才相当于昆明一个高尔夫球场。这一状况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2003年4月,在经过调研后昆明市政府启动了以“提质增效”为主旨的旅游市场改革,而旅游结算公司则成为承载这场改革的主要平台。

  昆明地方政府的改革总体思路是,利用该公司作为昆明全市旅游行业的资金结算平台,变“先团后款”为“先款后团”,即旅行社在发团之前将团款通过银行打入该结算公司账户,在旅游行程结束后,再由该结算公司将团款支付给宾馆。同时该结算公司还统一制定全市宾馆价格,实行最低限价。这样,既可避免旅行社拖欠房费形成的三角债,又能促进旅行社和酒店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游客权益。

  政府背景遭市场反击

  昆明市政府提出的这一改革被称做“旅游新政”。为保证实施效果,“旅游新政”采取了强硬推进的方式。昆明市官方甚至透露,结算公司模式若在昆明试点成功,国家旅游局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由“旅游新政”特别是旅游结算公司成立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旅游结算公司的结算系统有先天性缺陷,且流程过于复杂,致使旅行社和宾馆双方都吃尽苦头。“过去一个传真能解决的问题,经过结算公司,需要反复传7次才能搞定。这给旅行社和酒店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酒店无法按时收到房费的情况经常发生。”一位旅游界人士抱怨道。

  更为严重的是,最低限价政策和“先款后团”的支付方式遭到了国内外诸多旅行社的强烈抵制。在“新政”推出后,很多云南省外旅行社放弃了昆明线路。2004年3月,北京、上海等一些大旅行社就公开表态:“先款后团加大了旅行社资金压力,如昆明坚持推行,将考虑放弃这条旅游路线。”四川、贵州、广西、西藏则抓住机会分流云南旅游业务,而昆明以外的云南省内其他地区也打着“昆明房价高”的旗号抢夺昆明客源。昆明本地一些旅行社更是纷纷“逃离”昆明,把游客拉到昆明附近的地方住宿,以便脱离昆明的结算系统监控。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结果就是昆明游客数量直线下滑。

  “昆明试图以一己之力对抗全国,出现这样的结果也不意外。”一位业内人士称。国家旅游局也曾表态:“如果旅游结算公司搞不好,就马上停止。”这一表态最终昭示了旅游结算公司的命运。昆明旅游局人士向记者证实,在旅游结算公司被并购之前,“旅游提质增效”指挥部事实上已经“停止工作”——昆明“旅游新政”已半途而废。

  拷问旅游结算公司之罪

  面对昆明旅游结算公司的倒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政府不恰当的市场干预是主因。结算公司既然是由八家股东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就应该在董事会领导下进行经济活动。但股东资金来源于昆明市政府拨款,昆明市政府才有最终的发言权,董事会因此成为一个对话平台,而不是权力机构。昆明市政府部门这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法给“旅游新政”带来众多潜在隐患。

  据了解,本属于旅游中介机构的旅游结算公司在运行过程中,不仅掌控着只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才拥有的资金结算权利,还享有监控旅行社游程等本不属于其权利范围之内的权力。“既是追求赢利的企业,又像是一个管理机关”,一位旅行社负责人表示,“一个以牟利为目的的结算公司,却打着提供公共服务的旗号,让人无法理解。”

  更为市场人士不满的是,以100万元资金注册的这家公司却随时掌握着上千万元的资金。而政府主管部门和结算公司却从未对资金的监管作出过任何解释。“不说资金监管的风险,就是每天在结算公司存放的上千万元、上百万元资金所产生的利息到哪里去了?”而据了解,无论是昆明酒店业协会、还是“提质增效”指挥部,它们在媒体宣传或发给旅行社的文件上从未提及资金利息一事。记者就此采访时,也未得到昆明市旅游局的正面答复。

  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人士陈定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酒店业乃至旅游业是完全充分竞争行业,市场监管已有一套完整的法规。除了正常的监管外,政府早就应退出市场,行政干预越少越好。事实上,行业协会等机构抛开本职,充当“二政府”角色参与赢利的事件在国内已发生过数例。陈定军认为,这一新现象如不及时遏制,后果将十分严重。(彭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