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车祸里头有规律 悲剧里面看教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02:46 都市快报

  几乎每天都有死亡交通事故发生,车祸其实离每个人都很近。

  去年2月份起,杭州每天向公众通报重大交通事故,期望在加强交通治理的同时,引起所有开车者、行路者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小心行路,珍惜生命。车祸里头有规律,悲剧里面看教训。

  今后,都市快报将梳理重大交通事故通报,每月选出一些让人印象深刻、值得吸取教训的案例,为你细细剖析,希望能帮你远离车祸,活得平平安安。

  拨号码时飞车撞人开车打手机比酒后驾车更危险很多驾驶员都有边开车边打电话的习惯。有时是开车途中手机响了,顺手就接了。有时是想起什么事情要办,自己拨出去。事实上,开车打手机远比人们想像的更危险。案例今年1月12日13:48,刘先生驾驶桑塔纳轿车从杭州去余杭办事,途中突然想起有件事情没办。他把车开到最贴近绿化带的车道上,掏出手机准备拨号。就在他低头按号码时,车子方向打偏,一下子冲上了绿化带。刘先生还来不及反应,车已冲过绿化带进入非机动车道。刘眼睁睁看着车子撞向一名行人。被撞行人郭某因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分析处理事故的交警说,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刘某开车时使用手机,分散了注意力。其次是在发生事故以后处置不当。相关法规开车使用手机比酒后驾驶更危险。丹麦警方曾做过统计,70%的致命交通事故是由于司机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而手机是造成司机注意力分散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美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明令禁止开车使用手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在驾驶中不得拨打、接听手提电话、观看电视。但一些交警发现,杭州路面上约有20%的车存在开车打手机的现象。有些司机知道这是不允许的,看到交警就把手机藏起来,小部分驾驶员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规定,依然照常使用。现在,有些驾驶员开始使用耳机,这也是违法的,但是交警说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提醒为什么开车打手机这么危险?首先,开车时接打手机,一心二用,严重分散注意力,一旦出现险情,很难及时发现,延误了应急处理的时机。其次,使用手机时驾驶员只剩一只手扶着方向盘,如果是手动挡的车,遇到换挡时驾驶员很可能两个手都短暂脱离方向盘,这个时候万一遇到情况,驾驶员来不及打方向,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第三,开车打手机即便未发生意外,但通话内容却可能让驾驶员分心,影响驾驶员的情绪,造成安全隐患。至于使用耳机,其实和打手机一样危险。耳机几乎完全占用了你的听觉系统,严重影响驾驶者对路面情况的关注。万一耳机脱落以手相帮,也会分散注意力。此外,开车打手机还会影响道路通畅,比如路口红绿灯转换时,由于开车接打手机分散了司机的注意力,车速自然降低了,这就影响路口通过率。驾考中心门口两人被撞别考出了证还不知道怎么走路案例去年12月1日,52岁的金华人李先生在杭州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考试中心(中村)考试,上午通过了场考,下午又顺利通过路考。李先生很开心,急着回家报喜讯,没有坐驾校的车回去,准备自己到驾校门口拦中巴车回市区。李先生走到考试中心门口大约是13:40。往杭州方向在路的另一侧,附近又无人行横道线,他便横穿320国道的中心隔离带。刚穿过隔离带,他被一辆从富阳开往杭州的红旗轿车撞倒,次日死亡。一个月后的1月11日,另一名考生来先生在考试中心考试。来先生没有通过上午的考试,也准备自己回家。他与李先生一样横穿320国道,准备翻过隔离带后到对面坐中巴车。翻过绿化隔离带后没几秒钟,一辆经过的雪铁龙轿车把来先生撞倒,抢救无效死亡。交警调查了两起事故,由于路中间隔离带的树木都有1.9米高,两位考生横穿时隐没在隔离带中间,司机事先根本看不到。等人出现在路上,车已距离很近,根本来不及采取制动反应。行人随意横穿道路,是这两起事故的主要原因。相关法规去年12月1日的事故,交警部门已对责任作了认定:行人李某横过道路时未确认安全、跨越道路隔离设施,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2条的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过街设施……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确认安全后通过”,以及第63条“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行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交警认定行人负事故主要责任。提醒行人过路必须从有路口的地方穿越,穿越时要注意来往车辆,留出足够距离,尤其是在车速较快的国、省道。机动车的制动反应时间是0.3秒,人的应急反应时间最快是0.7秒。当机动车司机看到行人时,最起码要1秒钟后才能采取措施,而一辆时速40公里的车,从踩刹车到车完全停下,要20多米。也就是说,一辆车从看到情况到停下来,还需有几十米的距离。因此行人过街要和车留足50米以上的距离。隧道口两车对撞杭城8隧道检修时你经过要小心

  案例2005年1月13日0:20,新城隧道东口,一辆刚出隧道的桑塔纳轿车和一辆正要进入隧道的装沙小货车相撞。桑塔纳驾驶室被撞扁,司机送往医院后死亡。1月12日23点多,新城隧道临时夜间施工,封闭了东向西的孔道,只有西向东的孔道开通。这侧孔道临时用作双向通行,每个方向车辆占用一个车道。工作人员在隧道口放了临时路牌通知。按照惯例,隧道单孔双向通行时,限速由原来的60公里/小时降为30公里/小时。桑塔纳轿车是西向东行驶的,进入隧道时,走的是右边的车道。中途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变道到左边(对向)车道,一直到出隧道时,桑塔纳都在对向车道开,而且速度较快。刚出隧道时,正好碰到小货车要进入隧道,两辆车变成在同一个车道上,狠狠撞了个正着。当天是临时施工,未经交警部门审批,因此事先没有发布通告,但隧道两头设置了临时路牌。新城隧道禁止货车通行,所以小货车有违法行为。交警推断桑塔纳司机可能是没注意到隧道口的临时路牌,也没有注意隧道里的交通信号灯,因此误入了对向车道,造成惨剧。提醒杭州目前共有七条隧道,分别是新城隧道、西湖隧道、灵溪隧道、五老峰隧道、吉庆山隧道、九曜山隧道和玉皇山隧道,加上建设中的万松岭隧道一共是八条。其中,新城隧道限速60公里/小时,西湖隧道限速40公里/小时,其他隧道限速都是30公里/小时。所有的隧道都禁止货车通行。隧道经常要进行检测或者维修,一般都是在夜间车辆较少的时候。所有的道路施工前,都会发布公告。都市快报每日发布“道路畅通指数预报”,其中就有每日施工信息,包括施工路段和具体时间。如果是全封闭施工,要提前做好绕路的准备。施工路段的一头一尾尤其要注意安全,因为这里大家速度都减慢,还有些车要掉头,要特别注意行人和车辆情况。如果施工道路没有全封闭施工,进入之前要仔细看路边的临时路牌和警示牌,问清行车路线后再走,服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在施工路段,车辆必须减速通行,大约是平时车速的一半左右。半夜撞上清洁车夜间开车尤其要防疲劳

  案例去年12月8日凌晨3点,鲍某开面包车到杭州赶早市卖肉去。车从余杭良渚行至上塘高架,高架上当时几乎没有车,鲍某不知不觉开得快起来。车到登云路口附近,一辆拱墅环卫局的清扫车正在清扫,鲍某没看见一头撞了上去。鲍某受伤,车上一名乘客受重伤、送到医院不久后死亡。鲍某事后说,他根本没看见前面的车,一直到撞上了才知道前面有车。交警分析,鲍某可能是疲劳驾车,而当时的车速也很快。提醒一般而言,在路况单一的情况下长时间驾驶,驾驶员容易产生疲劳。鲍某从余杭一直到上塘高架,一路上车很少,他觉得半夜车少,就放松了警惕。事实上,半夜开车要特别警惕。除环卫车辆外,大部分道路的施工、桥面检测、煤气管道维修、通信光缆铺设、标志标线安装都是在半夜进行的。尤其是高架路面,白天不可能封闭起来安装设备,测速系统和电子眼等都是半夜安装的。上塘中河高架目前的清扫车辆,不同路段由不同区的环卫局承担,每个环卫局的清扫时间不固定,因此需要大家开车更小心。需半夜行车的人,请早点看一下报纸刊发的道路施工通告。夜间行车要特别注意警示标志和灯光。一般施工场地周围,都设有警示标志和灯光。婚车断成两截超速事故不断增多

  案例2005年1月9日14:10,一辆黑色本田婚车从杭宁高速杭州出口下来,进入高架。在距离杭州出口1.8公里的地方,一只黄狗突然跑到高架路中间,刚好挡在快速行驶的本田车前面。本田车撞向黄狗,然后突然失控,车尾重重撞上中心隔离带,从中间断成两截,车中五人几乎都被甩出车外,后座一名19岁的乘客当场死亡。到医院后,后排两名17岁和18岁的乘客相继死去,前排驾驶员和副驾驶座乘客受伤。据驾驶员说,撞上黄狗后,车辆气囊已经打开,然后车辆失去控制。据交警分析,很可能驾驶员在紧急避让中,急打方向,加上车速很快,车辆出现了甩尾,因此后座部分撞上路中间的水泥隔离栏,车后座部分受到严重撞击。目前,案件还在调查当中,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本田公司技术人员对车辆进行检测,同时与事故有关的黄狗也被送去进行尸体解剖。经过前期调查,交警基本确认本田车当时的车速非常快。提醒车辆技术检验的结论尚未可知,黄狗是否直接造成车辆失控也在调查中。但是车辆超速,却是这起事故中显而易见的重要原因。据交警支队事故处统计,1月份是事故多发月,其中,由超速引起的事故连年增多。近两年的1月份,超速行驶共发生事故390起,造成53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11.86%和16.77%。超速造成的危害主要有车辆失控和来不及采取措施,超速造成的事故常为翻车、追尾、翻下路基等。(记者全悦敏都市快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