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们将看着新闻变成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09:15 沈阳今报

  滕征

  门户网站的“印度洋海啸”专题更新频率越来越低了,有时候一天只有不到五条“最新消息”,虽然离海啸发生还不到一个月,虽然死亡人数仍在大幅攀升,虽然仍有丧失亲人的孕妇在漆黑的帐篷里生产、不得不用削尖了的竹片割断脐带。(美联社发自印尼的报道)

  故事其实一直都有,只不过似乎过了某一个“节点”,它们蕴含的“新闻”质素就急剧地下降了,网站是这一切最快的感知者:他们看着点击率,决定是用浓墨重彩还是轻描淡写。这个“节点”没有固定的日期,在不知不觉中,活生生的“新闻”就成为了不疼不痒的“过去”。与此对应,在这个“节点”之前,拍写真、大办婚礼都是要被吐一身口水的,在这个“节点”之后,任何“秀”、“穴”都是可以走的,也不再有正义凛然的指责。尽管灾区的人们仍然在窝棚中居住,尽管他们甚至求一掬淡水而不得。

  有人说遗忘可以让人坚强,然而大多数人和这场灾难毕竟只有“捐款”的联系,其他时间,人们在观看、在听闻。当越来越多的人失掉了最开始的注意力和兴趣,我们的媒体也就慢慢地远离灾难现场,于是“节点”日渐清晰。商业化的要求使他们不得不这样做,这个世界还有太多别的东西在鼓动着他们的责任感或者猎奇欲。

  但这次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又必定会被载入历史。我们可以询问的,是“新闻”将以何种方式进入“历史”。冰冷的数据?骇人的图片?考察报告?回忆录?我们将会看见的是,有人会凭着眼见的极微小的片断出书,譬如《亲历海啸》什么的,如果是《我看见大海站了起来》就更有冲击力了,这些书可能会在畅销榜上火一阵。11个月后,媒体纷纷推出的2005年终盘点会提到它,肯定也会有媒体重返班达亚齐,把一年以后灾区的变化和苦难再向我们提起,可能是独家报道,可能还会有通栏大标题吸引读者。

  但是可能就不再会有人记起那个叫王婷的江苏姑娘和那本在海滩上拾得的护照了,包括她的母亲的哭泣和父亲的不甘。因为那是属于“新闻”阶段的故事,关怀与煽情都在那个时期以人的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短暂地牵动着人心,提升着收视率和发行量。

  在灾区,已经有人把受灾后的惨景当作了卖点,新到的游人也会有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合影:塞满泥沙的汽车挂在屋顶上面。据凤凰卫视报道,甚至还有人拿浮尸的照片卖钱,这种踏破底线的行为可能会被原谅:灾区重建需要发挥市场的力量。

  在今天的社会,不仅仅有商业化能裹着我们所有的人隆隆前进,我们还应都有一颗爱心。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