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里温暖送到学子家(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05:08 重庆晨报
千里温暖送到学子家(组图)
马群和妈妈在徐州火车站相拥。本报特派记者何熠史永庆摄

千里温暖送到学子家(组图)
小杨将自己家教挣得的钱交给母亲尽孝道。任明勇摄

  本报江苏省沛县张庄村专电(特派记者史永庆何熠)经过27个小时的火车和汽车运行,长途跋涉1540公里,本报记者于昨天晚上7点30分,将参加本报与重庆火车站联手打造的爱心行动“送50名特困大学生回家”的特困生之一———重庆大学土木学院2003级学生马群,送到了其远在江苏省沛县张庄村的家中。

  泪送同学下车

  24日,天空渐渐落下黑幕。车厢内的其他人也很快进入梦乡,11个坐在一堆的小伙子并没有睡意,他们想在仅有的时间内更加了解对方。因为来自重庆大学的李晓峰昨天早上7点20分,先行一步在陕西西安下车回家。因此,这一夜学校的生活情况成了他们交谈的核心,直到昨天凌晨4点。

  昨天早晨6点40分,当记者从梦中醒来,外面已是白雪皑皑,车已经快到西安。赶紧起床到11号车厢,提醒李晓峰准备下车。但眼前的大家都睡熟了。

  重庆工商大学英语系2003级的朱孔暖连忙帮李晓峰从货架上拿下行李,多愁善感的占韦韦叮嘱李晓峰到家后,春节打电话联系。其他人则默默无闻地站起身来准备送行。

  7点23分,列车稳稳地停靠在西安火车站。李晓峰并没有向其他旅客一样,急着下车,他虽然急切想回家见亲人,但又想与同学挚友们多在车厢内待一分钟。

  最后,朱孔暖提大包行李,隋山峰拎小袋包裹,10名同学一起将李晓峰送下了列车,并含着眼泪目送他远去。

  列车继续向北行驶。走了一个同学后,大家的睡意也在留恋中消逝一空。

  清扫车厢垃圾

  很快到了9点30分,魏泽洋突然提议,“我们这帮特困大学生得到了重庆晨报和火车站的帮助,还得到社会的支持,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拥护,10人一合计:列车运行了15个小时,垃圾较多,帮乘务员打扫车厢清洁,同时为其他旅客送开水。

  行动得到K16次列车长李开军的大力支持。2分钟后,拖把、扫帚和茶壶全部准备到位。

  10名同学进行简单的分工后,行动起来。15分钟,垃圾被清除干净,车厢内变得更加清爽。对于此次特困大学生的行动,旅客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记者眼眶湿了

  列车穿过河南、陕西、进入安徽境内,也逐渐靠近徐州,魏泽洋、马群、徐志远、孟祥山等4个同学将在这里下车。由于记者要送马群回家,也将与其他同学在徐州分手。

  魏泽洋找到记者聊天,“虽然归心似箭,但在列车上的26个小时接触,又使我舍不得离开这趟车,舍不得离开大家。因为我坐了N次火车,这次感觉是最温馨的。”

  看到这些纯朴的大学生,记者眼眶湿了,学子们的眼眶也湿了。

  “儿子,又瘦了”

  昨天下午6点23分,记者和马群等6人下车进入徐州。K16次火车带着重庆晨报和火车站的爱心,随着占韦韦、隋山峰、杨国松、朱孔暖、宋占浩、杨玲玲继续向山东济南驶去。

  马群的妈妈苑凤霞和姐姐已经早早在徐州火车站前翘盼归来的儿子。母子见面,相拥在一起。“儿子,又瘦了。”从火车站再乘车40公里,晚上7点30分,记者将马群平安送到沛县张庄村的家中,与久等的父亲马义礼团聚。

  外面的气温已零下5摄氏度,但这一夜对这个家庭来说是温暖的。

  孝心让母亲泪流满面

  本报安徽省枞阳县杨湾乡礼让村专电(任明勇)昨天下午5点半,安徽省枞阳县杨湾乡礼让村一土房内,重庆师范大学特困生杨五英将饱含孝心的1200元钱交到母亲手中时,眼中早已噙满泪水的杨母,忍不住抱住女儿,放声大哭起来。

  诉说不幸遭遇

  杨母告诉记者,她共有5个女儿,杨五英是第五个女儿。家中收入很微薄,一年下来,光靠种庄稼,也挣不了几个钱,所以杨五英的四个姐姐也相继辍学,最后留在农村务农。

  杨五英初三那年,身体一直硬朗的父亲突然得了怪病,卧床没多久,便离开人世。

  杨母说,丈夫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无论如何,只要小女儿成绩好,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她念大学。

  女儿非常争气

  2003年高考,争气的杨五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一年级开始,在老师介绍下,小杨做起了家教,当起了几名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师”,专门辅导有自闭症的孩子。通过小杨精心辅导,几名小学生均有所好转,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由于辅导学生有方,小杨说,有个学生的母亲对她特别好,从去年2月开始,学生母亲还让她住进家中,揽下她的吃穿住行,并每月开工资。

  虽然学余时间出校做家教,但小杨成绩特别好,大一两学期均获学校奖学金。这次回家,除掉学费和生活费,将省下的1200元钱带给生活清苦的母亲。

  感受一家走出两个大学生

  本报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红岩村专电(特派记者李奇)昨日上午8点15分,本报记者与受助特困大学生杨胜花顺利抵达“爱心行动”第一站———贵州凯里。

  接女儿回家

  下火车后,杨胜花说,家住在凯里经济开发区的红岩村。

  走上山路,杨胜花的父亲已经早早地等候在路边,看见杨胜花连忙迎上前,“抢”过行李,“不知道你具体好久回来,8点我就等在这了。”杨大叔个子不高,弯着背提着行李慢慢地走在杨胜花旁边。

  “姑娘,放学回家啦。”过往的乡民都向杨胜花打着招呼。杨胜花说,自己是村里出的第一个女大学生,所以乡民都认识自己。这时杨大叔的背伸直了很多。

  养了两头猪

  到家了,杨胜花急忙冲进家中,“我要先亲亲妈妈。”看着破旧的房屋,杨大叔有点不好意思,“钱都花在学费上了,实在没钱修房了。”

  走进杨胜花家中,一个简易的猪圈出现在眼前。喂的两头猪,是家里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所以喂在家旁,方便照顾。

  杨大叔高兴

  中午吃饭,杨大叔特地买了两斤肉、两瓶啤酒。他高兴地说,自己的大儿子读大专,现在女儿又上了大学本科,“这一屋走出了2个大学生,所以再苦再累,我都扛得甘心,以后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7名特困生平安抵家相约春节后一起上学

  本报安徽省枞阳县杨湾乡礼让村专电(任明勇)昨天早上7点,搭载着7名受助特困生的T258列车驶进终点站———湖北武汉汉口车站。截至昨日下午6点,此行受助的7名特困生平安地回到乡下老家,与家人团圆了。

  分手难舍

  重庆开往湖北汉口的T258列车,是本报记者分路跟踪采访的3趟列车之一。受助学子包括5名重庆工商大学特困生、1名重庆师范大学特困生和1名重庆大学特困生。

  在列车上的硬座车厢内,通过语言交流,家庭出身均较贫寒的7名大学生,一晚上时间,便由陌生人变成了朋友,五名女生更是打成了一片,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

  昨天早上7点10分,汉口火车站广场,提着大包小包的7位同学,虽然即将踏上各自的回乡之路,但很不情愿就此分开。

  最后,几名同学预约:春节后一起坐火车回重庆上学。

  回到家乡

  7点20分,6名难舍难分的同学,向记者及杨五英挥手告别,因为记者即将送重庆师范大学特困生杨五英回安徽安庆市枞阳农村的家。

  8点20分,记者与小杨一道,登上了武汉开往安徽安庆的大客车,一路奔波,下午2点,记者与小杨抵达安庆。最后,通过汽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通过几次中转,下午5点半,已20多小时没有休息的记者和小杨,终于到达小杨位于安徽省枞阳县杨湾乡农村的家。

  安徽省枞阳县称赞爱心行动

  本报安徽省枞阳县杨湾乡礼让村专电(任明勇)本报与重庆火车站联手推出的春运爱心行动,在安徽省枞阳县赢得称赞。

  昨天下午5点半,记者与重庆师范大学特困生杨五英一道,回到她位于安徽省枞阳县杨湾乡礼让村的农家土房时,该乡宣传干部吴老师在她家院坝已等候多时。吴老师说,他是上午接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学艺的电话赶来的。

  “没想到家乡的学生到外地求学,还受到重庆各界的帮助,感谢你们送小杨回家。”吴说,县委很重视此事,并连声称赞本报义举。

  最后,吴老师还告诉小杨,家中有啥困难尽管对他说,并会给予帮助。
千里温暖送到学子家(组图)
离家越来越近了,小魏开始有些舍不得了。

千里温暖送到学子家(组图)
打扫车厢回报社会。

千里温暖送到学子家(组图)
小魏和同伴在车厢打闹嬉戏。

千里温暖送到学子家(组图)
小魏在车上边吃着八宝粥边和同 学聊天。

  一路关爱伴我回家

  本报春运爱心行动受益者魏泽洋的旅行日记

  1月25日星期二晴

  昨天晚上,和同行的爱心行动的十余位受益者讲故事、猜谜语、谈古论今,我们经过短暂的相识已经成为了要好的伙伴。到了今天凌晨3:00才勉强睡去。

  早上7:00迷迷糊糊地醒来,才发觉列车已经到了西安,26个小时的旅程已经度过了一半。太阳久违的笑容灿烂地绽放在东方湛蓝的天空上,车窗外的大地显示出冬季里北方特有的空寂和苍茫。

  广播喇叭里缓缓流出萨克斯曲《回家》,那忧郁迷人的声音,整个车厢陷入一片沉寂。

  虽然离家乡越来越近了,但我却越来越觉得列车像一位蹒跚的老人,怎么都跑不快———这就是归心似箭啊!

  上午10:00,我们决定给我们乘坐的车厢来一次大扫除,也算是感谢乘务人员和回报社会的一种小小的表示吧!其他乘客对我们此举报以掌声,我们深感快慰。

  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我已经感受到了家乡那熟悉的气息。回想这次“爱心之旅”,心中充满着温暖和幸福:所有的爱、关心、帮助和身边的欢声笑语都使它成为有生以来我所拥有过的一次最快乐的旅行。

  一路关爱伴我回家,离家越来越近,我开始有些舍不得了,不愿意和这么多朋友分离。

  这个春节,我将更加挂念一座城市与一张报纸。我期待着年后和他们的重逢。(史永庆何熠整理)图/本报记者史永庆何熠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