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建筑与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09:07 南方日报

  城市建筑美学

  谭元亨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西方建筑发生了众多的变换。哥特式风格,曾以其尖顶、拱门、巨大的窗户、石拱天花板、飞扶壁等形式,令信众油然产生崇高感。巴黎圣母院,被视为
哥特式建筑的里程碑。虽然也有人认为这种建筑形式,与德国森林中的云杉、山毛榉的形态相近,但却不会有人说哥特式建筑正是源于及再现了植物的形态,这理所当然是对上帝的亵渎。毕竟,努力向上的尖顶,是为了尽可能地表达对上帝的亲近,去接触上帝的脸颊,这自然与植物的生长不一样。其实,在中国,道教的道观,大都是在山脊上,尽可能接近天空,其用意也是在于羽化登仙,在那里,升天就容易得多,便捷得多了。

  走出中世纪后,哥特式建筑也就被历史定格在那个神的时代了——历史哲学家维科把人类的演进划分为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与人的时代。而在“英雄的时代”那样一个出巨人的时代,人体比例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比例分割,所以文艺复兴的建筑,多以此为圭臬,先是复兴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风格,用圆拱顶及古典支柱,取代了哥特式的尖顶与尖拱门,有的国家更出现了青睐古典风格的潮流,及至17世纪,巴洛克的风格产生了,它以弯曲多变的线条、丰富多彩的材料,错综复杂的形状,乃至富于戏剧色彩的光线处理,引发了又一轮的建筑大潮,并影响了几个世纪。可以说,这种风格与英雄时代是一致的,华丽,甚至于奢华、炫目,表现了贵族的时尚,“神”不得已退隐在后,唯美主义也风行起来了。

  写到这里时,令我不自觉地联想到了我国大教育家,也是近代著名的美学家蔡元培针对中国现状于1917年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的题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讲,在之后几十年间,他反复论证了美育是如何渐受哲学、科学的影响,而渐渐独立出来,今后,更会以独立的美育,取宗教而代之。他在论证中,也引用了不少建筑为例子,如“埃及之金字塔,希腊之神祠、罗马之剧场,瞻望赏叹者若干人,且历若干年,而价值如故。”

  我之所以引用他这一观点,并不等于说,前文追述西方近代建筑的历史演进,是以美育取代了宗教,或说美取代了宗教,毕竟西方的宗教至今也未被取代,只是政教分离罢了。不过,从哥特式到巴洛克风格,的确是由神到英雄时代的演进中的建筑,由神的崇高,到世俗的华美,多少也包含有美在建筑中渐渐占据了神或宗教的主导地位。

  当然,蔡元培只是针对中国而言的。平心而论,中国一直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子不语怪、力、乱、神”,决定了中国在宗教问题上的历史态度。道教的世俗性不说了,佛教也因禅宗,从天国回到了现实,“平常心是佛”,所以,蔡元培的观点,也就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响应。其实,佛塔传入中国,本就是宗教建筑,可现在遍布神州各地的风水塔、文笔塔之类,却已经没有了多少宗教的意味,只是成为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其“功能”,可以说大都止之于美而非别的什么了。

  当然,美并不排斥崇高,崇高感也是美的一种,西方的美学家,还把崇高感划分为宗教的与美的两种。可见,以美来取代宗教情感,多少也是有理据的。那么,在我们这个无神论传统已经很久远的国家,就更有理由在建筑之美上有所建树,有所突破,从而去实现“人的时代”——沿袭维科的分期吧,而不一定去重复人家的“英雄时代”,还去搞那么多的“英雄主义”的建筑,诸如某地所称的非驴非马的“白宫加天安门”的市府大楼。

  其实,西方也已经渐渐步出“英雄时代”。无论是工业时代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乃至高技派,其遵循的已不再是宗教或贵族的原则了,美才是一致的选择或皈依。回顾这一历程,对中国建筑师们,当不无裨益,当赢得更多的自由创作的空间。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