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揭开药价虚高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09:39 大华网-汕头日报

  核心提示

  一盒感冒药,成本原不足1元钱,却可以卖到10元以上;一种只有十几元成本的特效药,竟可以卖到196元!

  药价虚高,这个百足之虫是如何形成的?其中的猫腻在哪里?

  面对药价虚高的现状,处于产销链中间环节的批发商和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医院、药店都难辞其咎,那么处于起点的药品生产厂家,在其中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药品一降价药厂就受伤

  瘦了药厂和消费者,肥了医院、药店和一些代理商,每次降价的中间环节丝毫没有损伤。

  东北某药厂的张经理对药品价格虚高表示出无奈,他抱怨道:“别看医院和药店把药品的价钱卖得那么高,像我们这些生产厂家可真的是没有多少利润。”

  他说,生产企业给药品定的价格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经物价部门核定的。而药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期间价格涨了多少与批发商、药店和医院有直接关系。代理商一般会把药品进价压得很低,药厂大多是敢怒不敢言。“赚多赚少生产还要继续,工人还得吃饭。”

  张经理表示:“做医药的都知道,现在药品生产销售领域存在着‘两头瘦中间肥’的不合理现象,就是药厂和消费者瘦,医院、药店和一些代理商肥。对一些医药生产企业来说,药品的利润是比较低的,而生产出来的药品一旦进入流通环节,它的标价就会飞涨,翻几番甚至几十番。药品生产企业最害怕的是国家实行药品降价,每次降价药厂都受到很大影响,而中间环节却丝毫没有损伤。”

  药片换包装药价翻两倍

  各种新药和特效药频繁上市,国内制药企业的惊人研发速度中有“高招”。

  史先生说,国家几次对药品实行降价,药品生产企业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生产受价格限制的廉价药品赚不到钱,就转而生产档次更高、价格更贵、利润更大的药品。

  目前药品生产企业制定出厂价普遍采用的标准是,普通药成本价的5至10倍,新药则可以标到成本价的20倍左右。近两年,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各种新药和特效药频繁在市场上出现。按照国际惯例,开发一种新药所需的时间大约是8至10年,从研发到正式投产的成本在10亿美元左右。然而,国内制药企业惊人的研发速度,其中自然另有“高招”。

  据记者了解,所谓的“高招”就是“换汤不换药”,给目前已经在市场上流通的药品重新命名、重新包装、重新添加辅料、重新申请药品批号,最终达到重新定价的目的。药品生产企业在进行新药品成本核算时,把所谓的研制开发费用、生产设备更新费用、临床验证费用和广告宣传费用统统计算在“新产品”的价格中。

  其中,最简单的“高招一”,就是“变换剂型”和“改变包装”。比如把原本瓶装的片剂,改为三板铝铂板盒装的胶囊,使原来100片售价5.6元的药品变成了售价36粒12元,价格上涨一倍多。“高招二”是在常用药中多加一点无关紧要的辅料,再重新申报“新药”,“新药”的价格肯定比原来的价格上涨不少。

  而物价部门由于人力和药品相关专业知识方面的缺陷,不可能对每一种新药的成分、成本等进行逐一核查。此外,药品生产企业还组织了专门人员负责与物价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联络、疏通,新药定价的手段多种多样,受些关照也是人之常情。

  广告越多药越好卖

  患者除了为吃下的药片买单,还替医药厂商把广告费一并结算了。

  张经理向记者解释药价构成时特别提到了药品的广告支出,他说:“药厂的广告费用在药品成本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这一比例还在加大。谁在广告上越敢豁出去,谁生产的药卖得就越好卖。”所以就出现了无论是在“黄金时间”,还是在深夜;不管是电视、电台,还是报纸、网络,冲击人们视觉和听觉最多的是药品广告,其覆盖之广、频率之高、投资之大,远胜于其他行业的现象。

  有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广告投入的加大的确使厂商的销售额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也在无形当中也加剧了药品的成本支出。在药价保持原有价格水平的前提下,厂商并没有因此获得很好的实际效益。有些医药厂商另辟蹊径找到解决办法,就是将广告投入成本融入药价,由此也就导致了药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换言之,“当患者吃药的时候,除了为吃下的药片买单,还顺便替医药厂商把那些广告费一并结算了。”8年多来,我国连续16次降低药品价格,涉及800多种化学药品和300多种中成药,平均降幅15%,但低价药并未走进医院,百姓并无受惠之感。

  低价药品难进医院

  药品标价越高,批发和零售之间的价格差就越大,医院的利润也就越丰厚。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规定,为了确保药品质量,招标不以最低价格为惟一目标。政策制定者可能没有想到,留下的这个口子会被执行者如此充分的利用。

  北京某医疗机构的刘女士表示:“药品收入是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她解释说,国家给各级医疗机构的拨款严重不足,一般情况下只能够维持医院正常开支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而医院除了靠一些收费较高的检查项目如核磁共振、CT扫描、B超等,就只能靠卖药来维持收支平衡了。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医院销售药品可以得到比批发价高出15%的批零差价,并可以免交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于是一个简单的公式浮出水面———药品标价越高,批发和零售之间的价格差就越大,医院的利润也就越丰厚。因此,医院对药品降价并不情愿,而更乐于进价高的药品。(据《北京晨报》)

  虚高药价究竟养肥了谁

  抗生素“头孢他叮”,出厂价每克6元,而它的零售价最多可以卖到80多元;一瓶“阿司匹林”在有的药店卖6.2元,有的药店1元钱就能买到……

  销售加价调查:

  药品过5关价涨12倍

  史先生是南方某品牌药品驻北京地区的销售代表,7年多的销售代表工作使他对药品销售中间环节的内幕了解不少。“如果说药品的价格在出厂时还是比较合理的话,它一旦进入医院或者药店,其价格肯定令人咋舌。”史先生说:“药品销售是暴利行业,它除了养活药品生产企业,还担负着养活医院、药店和各级销售代理机构的责任。”

  然而,对照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这些规定其实早就名存实亡。除了集中招标采购外,绝大多数药品的加价率远远超过规定。所谓雁过拔毛,药品自生产出来就开始了加价过程。

  某药店负责人坦言:“药店都清楚药品出厂价最低,但是如想从厂家直接进货,没有特殊‘关系’根本就不可能,只能按药店的规模找供货商。”

  此说法得到了药品代理公司工作人员的证实,厂家的代理商在进入了某地药品市场时,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市场行情,再以统一批发价占领当地药店,并保障各级代理商均有利可图。一旦有供货药店擅自降价售药,代理商会根据情况选择停止供货、回收该店药品等方式,保护代理商利润最大化,使得代理销售网络的利润能够保持在零售价的10%~20%。

  销售收入调查:

  各级代理商年薪过百万

  “从总公司到基层批发代理公司,药品批发企业至少需要数千名员工,他们的收入都是从20%的批发企业加价率中产生。”史先生介绍,买断药品经营权的代理商,其主要成本有买断药品经营权所产生的费用、厂家进货成本、药品推销的广告费、代理商的佣金、寻找下级大区经销商的费用。因为买断药品经营权的代理商的数量在整个流通环节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所以代理商的加价也是在整个流通环节中加价最少,大致在药品零售价的3%左右。

  而基层地市级代理公司和一般医药批发公司聘请了大量销售代表,他们的成本则包括了厂家进货成本、药品推销的广告费、买断药品经营权代理商的加价、大区经销商的加价、省级代理公司的加价、进入医院和药店的公关成本、各级业务员的薪水等,加价率大致在10%左右。

  当问到各级代理商的收入有多少时,史先生笑而不答。他只告诉记者,“各级代理商的年收入都在百万以上。比如我所在的公司某效益较好的大区经理年收入能达到300万元。”

  销售公关调查:

  药品推销要过4道“钱关”

  中央纪委研究室委托地方纪委和有关统计部门的调查显示:在对药品流通环节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药品从厂家到患者手里至少要经过四道“钱关”,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四道“钱关”分别是:入院买路费、医生处方费、销售维持费和招标公关费。

  史先生解释说,药品要想进医院,首先要取得院长的同意和药房主任的支持,还要经过药事委员会的通过。不打通这些关节,药效再好、价格再低也很难进门。“除了医院主管领导,还得向药品采购、库管、财务等示好,以便医院能够尽快进货、尽早结款。就算药品进了医院,医药代表还不能高枕无忧。”史先生说,“医生不开药方,药就只能压在药房里。所以,医生也要打点。这种关系一般是比较长期的,有的是根据他们开药的数量按一定比例给医生提成。通常打通医院的公关费,视医院等级而定,少则数千,多则几万。总之,只要一个人没打点好,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其实药店和医院一样,进店费是少不了,接下来要打点部门经理,还要交柜台费,要给柜台负责人好处,要给柜台营业员所谓的促销费。药店药品那么多,没有好处,营业员就不会特别卖力地帮着推销。尽管药店的进货中间环节少点,但价格并不比医院低多少,药店公关费6000元,其他费用另计。”

  (据《北京晨报》)

  新闻分析

  8年16次降低药价

  老百姓为何没感觉?

  据1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2004百姓安全用药调查”日前公布调查结果,其中一项“目前药品领域主要问题”的调查显示,老百姓最不满意的是药价虚高,占被调查总数的44%。

  药价虚高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耐人寻味的是,8年多来,连续16次降低药品价格,涉及800多种化学药品和300多种中成药,平均降幅15%,但老百姓大多没有感觉。原因何在?

  综合起来看,自主定价的药价大幅上涨是主要因素。我国药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种形式,多年来数次降低的,基本是“政府指导价”。目前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约为1500种,从销售额看,仅占市场份额的40%左右。而近年来,部分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价格却不断上涨,直接抵消了政府定价类药品的降价效果。

  “堤外损失堤内补”,这边降价,少赚了,就让那边涨价拿回来,这是不少企业的拿手好戏。于是“降价”的口号喊得山响,企业的腰包反倒鼓了起来。在商言商,尽管舆论没少呼吁商家要“赚阳光下的利润”,但这些呼吁毕竟没有太强的约束力。

  药品8年16次降价,百姓仍难得实惠,原因即在于市场的失衡。今天大多数的药品价格已彻底松绑,此类药品价格几何,完全由企业自己说了算,无拘无束的企业立即闻风涨价。价格由市场决定,这是市场规律;放开价格控制,也是大势所趋。但问题的关键是价格由市场决定有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即市场必须是成熟的。成熟的市场之中有均衡机制,能够对商品供求和价格进行理性的调节。然而以我们现在的市场状况看,显然还很不成熟。

  药价降了16次,百姓却没啥感觉,这个“没感觉”,或许正是对“有形之手”的无声呼唤。(工人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