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浙南“北冰洋”探秘(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10:52 温州都市报
  本报通讯员晓风
浙南“北冰洋”探秘(组图)
这就是当年温州第一座大冷库。

浙南“北冰洋”探秘(组图)
水产品储藏在冷库里。

  浙南“北冰洋”其实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大冷库。这座冷库坐落于离市区14公里的瓯江南岸,归属于温州海洋渔业公司(以下简称“温渔”)。冷库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动工兴建,是温州地区第一座冷库,也是当时全国最大冷库之一,另外两个分别在山东烟台和浙江舟山。冷库容量为5300吨,看上去雄伟壮观,酷似一幢豪华宾馆。

  它有什么用途,又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呢?

  鱼价每公斤仅几分钱

  1949年5月温州解放后,沿海地区鱼产量逐年增多,1950年总产量仅3.65万吨,到1956年猛增至13.8万吨。而当时因运销、加工等设备不足,商业部门又无冰保鲜,无法大量收购。一到渔汛期,烂鱼情况严重,市场鱼价每斤仅几分钱,许多地方甚至把大批鱼货充作肥料,谁看了都感到痛心,严重挫伤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营建冷库以支持渔业生产,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1957年夏,中共温州地委、市委都认为温州不能没有冷库。经上报省计委批准,决定营建一座千吨级冷库。翌年1月,市里指派三名干部专程赴上海、天津等五市参观、学习了40天。回温后,编制了《设计任务书》报省转中央审批。国家计委非常重视,不仅同意温州营建冷库,而且要求扩大规模,不是原先审批的千吨,而是要求扩建为5300吨。

  千吨冷库属商业性质,主要是为群众渔业服务,解决水产品保鲜,扩大鲜销;而5300吨冷库属工业性质,除承担上述任务外,主要是为建立渔港基地,发展海洋捕捞业,进行水产品综合利用。由于规模大,大冷库应该建在什么地方,就显得特别重要。

  选址牛头山

  原先冷库库址选在市郊状元桥沿江地段,后经勘察,发觉此处不宜建库。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筹建处负责人盛枫率领几位人员,花一个多月时间,走遍西起市区郭公山,东至龙湾炮台山,近20公里瓯江南岸。1958年6月,终于在离市区14公里的茅竹岭发现一座“牛头山”,面积约7000平方米,高约10米,山体地质为坚硬的流纹岩。这里离东海渔场近,航行方便;向远洋延伸,只需一天时间;航道深,渔轮进出不受潮汐影响;周边腹地大,有足够发展余地……总之,是建库的理想之地。

  1958年7月5日,温州历史上的第一座水产大冷库开始施工。实践证明,这里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尤其是地基负重力每平方米高达3000吨,远远超过建库的要求。

  在浙南的五个“最”

  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年代,牛头山爆岩平基拉开序幕后,上自领导干部下至普通工人,个个干劲十足。在这方圆7000平方米的工地上,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谁都希望早日完成建库任务。孰料,

  翌年国家的基建方针是“全国一盘棋,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省计委不得不调整了本省的基建计划,决定大冷库按“一次安排,分期建设”原则进行。这一来,冷库的规模大大地缩小了。1959年10月14日,冷库主库及附属设施动工兴建,一年后第一期工程竣工,冷藏量仅2300吨,制冰能力30吨。与5300吨的原计划相距甚远。

  1962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面临重重困难,冷库工程奉令下马。这一停,长达10年时间,直到1972年“温渔”组建后,才重新按原计划5300吨动工兴建。

  建好的冷库共有5层,主库4层,每层面积为1900余平方米,高24.6米,分布着8个分库,6部电梯上下送货。当年参与建库的同志告诉笔者,这座冷库在浙南有五个“最”,建库时间最早;生产能力最高;电梯最早最多;电动机单机容量最大(240千瓦);冷冻机最多(19台)。

  笔者乘电梯逐个参观了各分库、结冻室、制冰场和冰库。当来到底层分库时,沉重的厚门一开,霎时一股冷风把我们推进库内。库内寒气袭人,蓦地使人感觉到从头冷到脚,仿佛跌进了大冰窟。库房很宽畅、干燥,只有冷却管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花。进库前,有位职工说:“在夏天,外面就好像是赤道,进了库,你定会猛然觉得到了北冰洋。”这话不假,棉大衣似乎太单薄,笔者的身躯在微微发抖。

  各分库的室温并不一样。底层为结冻室,常温为-27℃,日冻结量为170吨;二三层为低温,-18℃,容量为3000吨;第四层为高温,0℃-7℃,容量为2000吨。平均温度低于0℃。有四个制冰池,日制冰能力为120吨。笔者在高温室已冷得发抖,到低温室、结冻室,更是冷彻骨髓,心想,“即使到北冰洋也不过如此”,片刻也不敢停留。

  “北冰洋”的艰难岁月

  冷库建成后,归属于温州水产联合加工厂(“温渔”前身)。加工厂没有渔轮配套生产,冷库全靠群众渔业寄储,处境十分被动。一遇渔汛,水产品丰收,车来船往,各地群众纷纷前来寄储,冷库不能满足需求;到了非汛期,库前储货寥寥无几,常为“吃不饱”而发愁。职工们说:“一年一度五月红,其余岁月清淡中。”为了企业少亏损,只得收储鸡蛋、水果、猪血等各类副食品。

  1963年下半年起,加工厂与福建渔捞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优势互补,签订了协议书。此后,对方7对渔轮出海捕捞,所获鱼货进库寄储,从而改变了“长年靠一春”的被动局面。随后,又有大连、天津等地渔业公司不仅寄储鱼货,还委托加工黄鱼片、鱼粉等产品,使企业扭亏转盈。

  但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温州社会异常混乱。1967年8月13日起,冷库因无电降温而停产,库内50余吨冻鱼腐烂变质,损失惨重。与此同时,福建渔捞公司眼看温州混乱,为避免遭受意外伤害而撤走,双方合作告终。加工厂又面临困境。

  直至1972年11月,在原加工厂基础上,组建了“温渔”,规模随之扩大。到1981年已配有十对渔轮,还建有渔轮修造厂、加工厂、运输队,并配备油轮、冷藏船以及一系列配套设施。上世纪80年代是“温渔”鼎盛时期,冷库门前热闹非凡,库内层层叠叠的“鱼山”堆放得井井有条。在这里加工速冻的出口梭子蟹,是免检商品,蜚声海内外。各单位需要保鲜的食品纷纷来此寄储,有一次,市食品公司曾寄储猪肉1700余吨,光猪头就达100余吨;庆元等县水产公司也曾寄储160余吨鱼货。

  最节约的运输线

  大冷库除了为水产品和各类副食品冷藏保鲜外,还承担着供应冰块、碎冰的任务。在“温渔”制冰厂,鼎盛时四个冰池每天生产120吨冰,四楼的冰库,被长方形、250斤重的冰块严严实实地占据着。各地需要冰块保鲜,均来此订购。

  渔轮出海捕捞,通常在数十天后才返航,因此必须随载大量碎冰保鲜。当群众渔轮前来购买碎冰,或公司渔轮出海前配备碎冰,均由四楼冰库供应。仰望四楼高处,有一条百米长的滑冰道,一块块长方形的冰块,从冰库里被轻盈地推向滑冰道。这里不花力气,也不用煤电,只凭滑冰道的坡度,就可使冰块迅速滑向江边的输冰楼。远远望去,宛若高空中驶过长长的小列车,那长方形的冰块就像一节节“白色小车厢”。

  冰块到输冰楼,经碎冰机轧碎后输进停泊于码头的船舱。冰库人员说,每小时可输60吨冰。这大概是最节约的运输线了。

  这座浙南“北冰洋”的大冷库,自1960年建成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渔”鼎盛时,为温州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起,各县(市)中、小型冷库剧增,到这年年底,温州地区计有冷库49座。从此,“温渔”冷库已不再是惟一的了,但它仍然是大哥大。几年前,“温渔”已完成历史任务而闭歇,如今,这座有“五个最”的大冷库,依然屹立在瓯江南岸,继续在改革中发挥作用。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