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产阶层调查还是噱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17:01 青年时讯

  □本报记者 胥晓莺/综合报道

  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发放30万份问卷,有效问卷263584份,花费600多万元,历时4个 多月,完成了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把我国中产阶层首次用数字界定下来。

  6万元至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年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

  此数据一经公布,立即引来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普通市民的关注与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中产阶层能不能用一 个数字来定义,以及这个数字是多少?

  阶层或阶级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按照马克思·韦伯的标准,根据财富和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和声望 (社会地位),可以决定人们在社会中从属的群体等级。

  根据这个标准,财富和收入当然是衡量中产阶层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它并不是惟一指标。那么,中国中产阶层的经 济指标到底应该是多少呢?

  据媒体报道,此次国家统计局选择的是世界银行的收入标准。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GDP起 点和上限分别为3470美元和8000美元,国家统计局通过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购买力评 价标准这三重换算,将这两个数据转换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指标,我国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万元,上限是18万元左右 。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最高收入省份中的10%高收入组的收入水平是最低收入省份的2.5倍, 所以,最终被界定出来的标准成为6万至50万元。

  据了解,最后确定中产阶层的收入标准还要考虑到20年的发展速度,因为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 等收入群体要达到相当的比例。在有效样本中,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家庭为241746户,占到全部比例的91.7 %,5万元到6万元之间的家庭为8471户,6万元到7万元之间的有4747户,7万元到8万元之间的2540户。在 这种情况下,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综合处处长程学斌说,如果把标准下限定为8万元,“那20年的发展,也远远达不到这个 比例”,但如果定成6万元,“那很多人努努力就可以看到希望了”。按照这个标准推算,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 将由现在的5.04%扩大为45%。

  而正是这种计算方法,是值得质疑的。

  首先,用世界银行的标准来套我国的中产阶层,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既然调查对象是我国中产阶层的收入状况, 就应该立足于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从全体受调查的城市居民收入数据中,经计算得出结果。计算的标准也仅有两种,根据人 口分布或者财富分布确定谁是中产阶层。第一种方式是按人口划分人群,比如将占有财富最多的10%的人群划分为富人阶层 ,次多的40%的人群为中产阶层,再次的40%的人群为工薪阶层,占有财富最少的10%为下层。当然,具体的比例根据 各国情况而不同。根据财富划分就是指以社会财富分配的比例划分人群。

  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标准的出台应该是在调查完成后,经过对调查结果的计算得出的。但是根据城调总队的做法,其 实标准不是从调查中得出的,而只是将世界银行的数据进行换算而已,只是拿着结论找数据而已,一些专家认为,这在严肃的 社会调查中是犯了很低级的错误。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把标准下限定在6万元,居然是因为2020年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 达到45%的目标,所以现在的中产门槛不能高于6万!这就像我明天想买车买房,所以今天就一定能中头奖一样荒谬。

  这份调查报告中真正有价值的是调查所得的数据,据称,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家庭为241746户,占到全 部比例的91.7%。如果根据世界银行的算法,那么中国根本就没有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这个词在西方国家连接着一种社会中坚力量,稳定群体的概念,根据新加坡《联合早报》,中产阶层指社会 中人数最多的群体。而根据统计数据,我国人数最多的无疑是低收入群体。如果一定要用世界银行的标准,把5.04%的人 定义为我国的中产阶层,必须面对另一个困境,5.04%是中产阶层和50%以上是中产阶层的社会结构完全不同的,前者 是明显的金字塔结构,后者则是橄榄型结构。在差异如此巨大的社会结构中,中产阶层的含义已完全不同。

  所以,最实事求是的做法,是仔细研究花费了600万元调查所得的数据,统计我国城市居民收入的平均值和中位数 ,了解城市居民真实的收入状况,有没有中产,多少才算中产,那都是其次的事情。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