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田又成为农民的“香饽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10:56 大华网-汕头日报

  核心提示“建筑之乡”面临的尴尬:“人均不足三分田”,丢荒耕地却占总耕地面积的1/3。针对千亩丢荒田现象,潮阳区西凤村大胆尝试,对农村推行了2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变革,采取“承包+租田”的方式,出现新的变化。

  过去

  人均三分地,每年税费、肥料、犁田、收割费、农药加在一起,每亩田一年的成本至少600元,而产出一年两造共1000公斤,以每1000公斤800元的粮价计算,剔除应付的成本,一家人一年的辛苦换来的回报是微乎其微。

  现在

  第一次“耕地调剂”,把700多亩丢荒土地统一规划为鱼池、菜园和果园用地等,然后公开出租。这次出租带来的变化是,荒地重获生机,还造就了村里一批农业专业户,也为村集体每年增加了14万元的承包费收入,村集体每年还节省了20多万元的灌溉费用。对集体增加的收入,村委用于修建机耕路和排灌设施等。

  去年,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西凤村千亩复耕的农田迎来了首次丰收。村支书李钦雄说,虽然种田的人比以前还少,可全村的粮食收成是10年来最好的,集体收入也是10年最多的,而集体付出的灌溉、修渠等费用却是10年来最低的。

  这是近两年西凤村尝试对农村推行了2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变革结果。他们把不愿种田的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由村集体收回使用权,交给其他愿意种田的农户经营或由种植专业户统一经营。此举立即得到村民的响应,不仅使千亩丢荒田得以复耕,尤为可喜的是,种田也成了部分农民一种新的投资方式,农田又成为他们心目中的“香饽饽”。

  青壮劳力外出打工

  千亩良田变荒地

  西凤村地处榕江之滨,牛田洋西侧,是潮汕地区有名的“建筑之乡”,人口多达1.3万,耕地面积却只有3300多亩,人均不到三分地。由于历史上人多地少,改革开放以后,村里很多农民为谋生路,纷纷洗脚上田组织建筑队到深圳、广州、珠海等地从事建筑行业。近年来,西凤村全村有4000多名青壮年劳力外出做建筑工,占了全村人口1/3。

  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剩下一些老弱病残,随之而来问题也出现了。因为外出打工的人增多,部分家庭缺少农业劳动力,种田比较辛苦,也不划算,人均三分田仅勉强糊口,西凤村出现了大量农田抛荒的现象。刚开始,很多出外闯世界的村民不愿自己的责任田丢荒,就把田地无条件地给亲朋戚友耕种。可随着村里青壮劳力的大量外流,“寄种”的田地越来越多,种田的人一天比一天少,加上肥料和农药涨价等因素影响,田地免费转让寄种,农户还得倒贴给“收养”人肥料和农药钱。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村里出现了一些“田保姆”。可没过几年,因为种田亏本,就连“田保姆”也不干了。到了2002年头,村里丢荒的耕地达1000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一些农户不忍心看着田地丢荒,每逢农忙时节,只得让外出打工的青壮劳力专程坐车回乡耕种。田是复耕了,但来回交通费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得不偿失。以往农户嫌农田分得少,如今农田却成了部分农户的负担和累赘。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什么对农民有利,他们就搞什么,农田丢荒自有他的道理。西凤村党支部书记李钦雄算了一笔账:人均三分地,每年税费、肥料、犁田、收割费、农药加在一起,每亩田一年的成本至少600元,而产出一年两造共1000公斤,以每1000公斤800元的粮价计算,剔除应付的成本,一家人一年的辛苦换来的回报是微乎其微。

  大胆整合耕地资源

  荒地重获生机

  至今回想当时丢荒的田地,李钦雄仍觉得心疼:大量的农田丢荒,芦苇、茅草长得老高,老鼠满地钻洞,这可原来都是良田。

  不止李钦雄对丢荒感到心疼,就是村里的村民,当时对此的反映也很强烈。如何解决农田抛荒这一棘手问题?西凤村党委会、村委会及村民代表为此多次讨论,得出了一个结论,村民不愿种田的原因不是懒惰,而是无利可图。沿用了几十年的“人均三分地”在新形势下出现耕种成本高、效益低等弊端。同时,一部分愿意耕种的农民却没有多余的土地,而一部分不愿种田的却让田地白白荒掉。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市场规律和实际发展的需要,重新整合耕地资源,革新制度,逐步实现规模化耕种,才能提高农业效益,刺激农民种田积极性。

  于是,一场有关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革在西凤村上演了。

  2002年,西凤村开始了第一次“耕地调剂”,把700多亩丢荒土地统一规划为鱼池、菜园和果园用地等,然后公开出租。这种方式引起很多村民的兴趣,十多个村民分别租下了这片荒地。

  当然,这第一次“耕地调剂”并非开局顺利。一开始,有些村民甚是顾虑,担心这一来以后收不回田地。对此,村委发动老党员、老干部等,向村民讲解、宣传,阐明出租田地不是没收其土地承包权,实行耕地调剂既能消灭丢荒,又能减轻集体负担,增加村民收入。利益讲明了,村民点头了,工作也就好做了。

  还就如李钦雄所希望的,这次出租带来的变化是,荒地重获生机,还造就了村里一批农业专业户,也为村集体每年增加了14万元的承包费收入,村集体每年还节省了20多万元的灌溉费用。对集体增加的收入,村委用于修建机耕路和排灌设施等。

  耕地调剂使得村委会尝到了甜头,鉴于村里劳动力的转移情况,李钦雄和村委决定对全村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以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

  今年初,西凤村的2700多户农户收到了村委会发出的一份《2004年村民承包田调整逐户登记表》,农户分不分田由自己选择。有了第一次“耕地调剂”的宣传和尝试成功,这一次就毫无阻力。加之在推出这个表之前,村委向村民作出了“不分田的可以享受不上缴有关农业税等优惠,60岁以上的村民不再分田也不上缴有关税费”的承诺。于是,经过三天考虑,村民在表上签下了意愿。统计结果显示,全村1.3万人口,有3000多人表示愿意继续耕种责任田,1万多人则愿意把田地交由村里统筹处理。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根据这个数字,从耕地中划出一片1200多亩灌溉和交通较便利的良田作为责任田,仍旧按“人均三分地”分给愿意耕田的3000多户农户。其余的耕地依照土质和灌溉条件不同分为三个档次,按每亩每年70元、80元、140元的租金租给农户,租期为四年。

  说起这一次变革,李钦雄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给了他们搞变革的信心。因为当时也曾考虑是否会违背政策,但根据村的实际情况,他们认为实行责任田加租田制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群众满不满意为标准的群众路线,因此他们就放手大胆尝试。

  部分村民承包大片土地

  部分专心搞副业

  尽管西凤村民对这种“责任田加租田”的新模式心态不一,他们各有承包还是不承包田地的理由,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对这种模式给予理解和赞同。

  那些认为种田有赚头,想多耕田的农户纷纷踊跃租地,村里部分村民成了农业大户。像李来锐一户便承包了39亩耕地,成为村里耕地最多的“小地主”。祖祖辈辈以耕田为业的村民李来锐从来就没有想到,村里那片39亩的沃田竟然一下子全归他名下。按年初村里未实行耕地调剂之前,李家四口人,按“人均三分地”计算,也就得个一亩二分地。这一亩余地根本就不能养家糊口。李来锐到镇上一工地当施工管理员,每月的收入,足以维持这个农户之家的生活开支。以往税收重,粮价低,一年到头付出的人力和肥料可以说是白白地扔在地里,农民种田就像是做赔本生意。

  如今,李来锐却主动选择了重返田园当起了耕种大户。与村委会签订的四年期合同书,首期付还两年租金4600元,李来锐就拿下了这39亩地四年的耕种权。39亩地,这相当于以往一百多个村民的份额。他的妻舅是澄海的种粮能手,两户合股经营,分工协作,手下还雇了四五名田园管理工,今春先行拿到的十亩地播下秧苗,另有十亩地种上香蕉林。进入六七月正是夏收时节,首批收割的稻谷已晒干贮存进李来锐家中的临时仓库里,今年粮价上涨,每百斤有八九十元。

  李来锐算了算账,除去雇人犁田、收割、化肥等费用,每亩地一造就有200元的收入。

  村民李东发长期承包村里灌溉,有责任田2.1亩,一直以种田为生。他认为随着各种税费的下降和粮食的提价,种田还是比较合算的。按他介绍,一亩田除了各种投入,一造可收入200多元,再加上承包村里的灌溉,还算过得去。

  向来视田地为命根子的该村许多农民,从以前的“耕者有其田”到现在的“无田者”,他们是怎么看待这次土地变革的呢?在采访中,我们也同时接触了那些不愿意种田的农户。他们普遍有个看法,卸下责任田包袱,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可以一心一意搞副业创收,又免再缴交税费。

  今年52岁的村民李光明是不愿分田的其中一户,按他的说法,西凤村采取这种土地变革方式,给他最大的利益就是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平时更加自由,更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经营自己的副业。李光明夫妇有一男两女三个孩子,按过去每人四分田,他家得分配一亩多田。两年前,他除了责任田外,还向村里承包7、8亩田,种有番薯、柑,还养了猪,终年在田间操劳,一年到头的收入仅可勉强度日,有时还得赔入。今年年初,当村里征求意见时,他选择放弃承包土地。他考虑到,一方面,家里仅他一个劳力,根本无力经营土地;另一方面,两个女儿在西胪电子厂打工,每个月有近两千元收入,由于没有责任田的束缚,自己相对比较自由,可以靠打零工每个月有500至600元,全家每个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生活基本上过得去,并且不承包土地免缴各种费用,更合算。

  刚从深圳回乡过中秋节的村民李益胜也有类似这种情况。20多年前高中毕业后,他就长期在广州、深圳等地做建筑施工员,每个月有3000至4000元收入,按照他一家四口人得分一亩多田,因长期在外地打工,两个儿子在读书,根本就无力耕种,只好撂荒或给愿意种田的亲戚朋友,但是各种税费、水利费等仍需要上缴。这次村里征求意见,他的妻子打电话问他时,他态度非常明确。由于没责任田,一年省了几百元的费用。

  (文/李锡松李镇兴陈史华)

  “承包+租田”催生农业大户

  据潮阳区农业局2004年5月的一份材料显示,潮阳全区农田丢荒弃耕总面积2566.4亩。造成丢荒弃耕主要是农业特别是种粮经济效益低;农村劳力转移,少数农户既无力复耕又不愿放弃承包权和经营权等原因。对于这种现象,潮阳区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探索,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行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使拥有土地承包权者转让使用权,集体收回使用权后,由其他愿意种田的农户经营或由种植专业户统一经营,以解决劳动力转移户无力经营又不愿放弃承包权的问题。

  在政府的有意识引导下,像西凤村这种土地变革方式,在潮阳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如谷饶、和平、铜盂、贵屿等早已悄然出现。这种“承包+租田”的方式在潮阳催生了一批种粮专业户和农业龙头企业。潮阳和平人、全国最大的水稻种植户马四弟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马四弟现在几乎租用了潮阳、潮南区和平、铜盂、贵屿、峡山、胪岗等镇所有的抛荒农田达3800多亩,仅夏季一造,他收入就达38万元以上。他坦言,若没有推行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租田制的方式,他根本无法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也就无法种田赚钱。

  潮阳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汕头市粮丰集团有限公司,从1999年起与西胪、关埠等镇部分农户签订粮食种植、购销合约。2003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与6800多农户建立订单农业关系。去年创产值1.539亿元、利税1468万元,成为粤东地区较大型的一家民营粮食加工企业。

  (文/李锡松李镇兴陈史华)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