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前线” 军人铸剑为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10:58 海峡都市报
“前线”军人铸剑为犁(组图)
各国军队、救援人员、志愿者合影的时候毫无隔阂

“前线”军人铸剑为犁(组图)
频繁起落的直升机

“前线”军人铸剑为犁(组图)
午餐

“前线”军人铸剑为犁(组图)
乘凉

“前线”军人铸剑为犁(组图)
“村里”的大兵面对镜头很配合

“前线”军人铸剑为犁(组图)
日本自卫队雇了印尼人(前)铺路,后为日本记者与自卫队员

“前线”军人铸剑为犁(组图)
CMAAC会议

  在人们的印象中,军队总是一成不变的生硬,“如钢铁一般”。再加上各自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同国家军队之间更是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当我们把营地驻扎在班达亚齐机场附近的国际救援部队集散中心,走近这些大兵的生活和工作后,我们对军人的印象大为改变。

  在这里,他们只有一个目标———人道救助。在“生命”面前,这些被各自国家派到海啸救灾前线的军人们,尽管他们仍然保持着一些各自文化和生活上的差异,但相互间的协作却又非常融洽,再找不到“战场”上的你死我活。

  现在就请跟随我们,走进各国国旗飘扬的国际救援部队集散中心,在这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里,看看那些被我们戏称为“村民”的各国大兵。

  镜头一:出勤

  主角:直升机

  直升机是“村”里的公共“闹钟”。每天早上7点一过,各国的直升机就开始一架接一架地嘎嘎嘎拔地而起。

  伴随着这些嘎嘎声,以及帐篷随时可能被掀翻的担忧,“村民”们纷纷起床为一天的工作准备,整个亚齐空军基地变得忙碌起来。

  而美国大兵每天的救援工作就是这样,从“航拍”各国救援人员的刷牙洗脸,甚至出恭洗澡开始。这种“航拍”还是全天候、不间断式的。

  同住“村”里的一个中国记者告诉我们,其实这些美国大兵挺好说话的,如果行程安排得过来的话,可以去和他们沟通一下,有可能争取到一个随他们直升机出去采访的机会。

  镜头二:用餐

  主角:俄罗斯大兵

  最浪漫?最讲情调?俄罗斯人是这样的吗?可是在“村”里,他们真的是最讲“情调”的一家。

  亚齐的暴雨一般下午开始往下倒,之前一般都是烈日当空。但这些久居北欧的俄罗斯大兵似乎对烈日一点都不忌惮,大中午的就那么光着膀子,在营地前铺开一张长方桌,面对面地坐着,摆开刀叉,开始享用西餐!

  饭饱之后,晒足太阳之后,该是午休时间了吧。但帐篷里的闷热比烈日更让人难以忍受,幸亏他们还有大型运输机:直接在机身下摆张凳子,敞着肚皮睡。

  镜头三:留影

  主角:各国军人

  亚齐的暴雨如果在傍晚能停一下的话,一般都会有很美的晚霞,而各国的救援军人都会拿着相机到各个军营“刺探”,在别人家门口“到此一游”,在路过邻居家门口时,大家都不吝于大声打招呼,或者干脆叫出几家人一起合影。

  平日里,这些军人也非常乐于把笑脸留在别人的镜头里。有个漂亮的美国女兵,经常开着车子在“村子”里来来去去。她在路过我们的小帐篷时,都会冲着我们这几个外来客笑一个,打个招呼。

  镜头四:大兴土木

  主角:日本自卫队

  日本自卫队算是“村子”里的新移民,比我们还迟到这里安营扎寨。他们来的那天声势很大,也很“特立独行”。在“村”里,所有国家的救援军人,包括来自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的士兵,都是自己动手做事,但日本自卫队却雇了一些当地印尼人给他们铺路搭帐篷。而且,印尼人说,他们浇上碎石子混凝土铺路的地方,都是农业用地呢。

  不过,直到我们离开“村子”,日本自卫队的路都还没有铺好,也不知道他们有了这条路后救援会否更有效,和其他国家军队的相处会否更为融洽?

  镜头五:

  CMAAC救援协调会

  主角:国际救援人员

  地点:棉兰NOVOTEL酒店

  遗憾的是,我们尽管在各国救援军人生活的后方看到了他们之间融洽共处的场面,但却没能在亚齐省各个灾区,或难民营等救援前线捕捉到这些国家军人相互协作的镜头。不过在救援的大后方,印尼第三大城市棉兰,我们看到了他们工作上的融洽。

  每天早上9点30分,CMAAC(CIVILMILITARYANDAIDCOOPERATION)会议都会在棉兰的NOVOTEL准时举行。会议旨在通过军队的帮助,协调国际的人道救助。

  和一般会议很不一样的是,CMAAC的气氛相当轻松。尽管这个会议是各国军方代表与会,而且会上讨论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帮助海啸中的幸存者,以及如何妥当地安置遇难者,但善意的玩笑不绝,笑声会不时传出。此外,虽然会议由军队牵头,但与会的人员组成却相当复杂,只要有心帮助灾民的,都是受欢迎的一员。

  会议最大的“功臣”是新加坡救援军人,他们在这场世纪大救援中所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尽力把救援工作中大量的“可能”变成“肯定”,减少不确定因素对救援的影响。

  幕后

  一个共同的目标

  联合国官员日前表示,印尼的海啸救灾工作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正从国际社会的紧急救助转向依靠印尼国内,包括政府、军队以及民众的自救和重建。大灾之后最让人担心的瘟疫没有出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灾区的灾后恢复已经开始走上正轨”(新加坡救援军人语)。

  国际人道救援之所以能这样有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国救援部队的成功协作。暂且不论各国政府把他们派到海啸灾区来,究竟是为了修补和穆斯林国家的关系,还是为了扩大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在这场大灾难把生命的脆弱一览无余地展现之后,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拥有不同信仰、不同生活习惯的军人们,“忘记”了各自的差异,“忘记”了大国政治。这些军人在被各自政府派到赈灾“前线”———亚齐之后,不再有以往战场上的强烈对抗,他们的任务变得很单纯:人道救助。而这个共同的目标,让他们之间所有的差异和生硬都因此消弭。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