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扩大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查访的范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0日11:27 南方周末 | ||||||||
作者:伍里川 据龙虎网消息,体内存有67年前侵华日军子弹的张乔云老人,成了国人关注的焦点。记者获悉,老人已立下遗嘱:“百年”之后无偿捐出遗体,并同意后人锯断自己的右腿,将存有日寇子弹的那根腿骨做成标本,记录侵华日军当年的暴行,警示后人不忘国耻。张乔云是江苏仪征人,1937年12月上旬,她在家乡遭到日军枪击。南京大屠杀研究学会的副会长
另据《南京日报》报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研究部收到83岁老人曹学森的来信,控诉当年日本人对她的伤害。据查,曹学森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历次幸存者普查中,一直未被发现的一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曹学森说,日军侵占南京后她全家躲到安全区里,在安全区,她把自己的头发剃光,脸上抹上锅底灰,穿上男人的衣服才躲过日军的奸杀。有一天在安全区门口,她发现有一个刚被鬼子杀害的男人的尸体,她想把这具尸体拖到安全区里,一个日本人冲上来就在她肚子上刺了一刀,肠子都能看到,她捂着肚子拼命跑进安全区里才幸免于难。至今肚子上还留有一道长长的伤疤。 在个体自觉之外,我们需要政府的接力来最大、最快实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查访范围的扩大。随着岁月的流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越来越少了,而又有多少幸存者尚隐没在民间?这是我们面对张乔云、曹学森的被“发现”所能够发出的最大感叹,也是我们面对李秀英的逝世所能够发出的本能悲鸣。 这些无法再生的“活证据”,随着生老病死规律的作用,他们能够施加给这个世界的影响必定越来越稀少。我们无法通过超现实的技术手段让这些人证,这些活生生的灾难亲历者,能够永远充满着生命力。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另外的手段,扩大人证们的实际影响,壮大人证们的话语影响力,增进官方和民间情感一体化的凝聚力,以求最大地警示后人。 扩大“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查访范围,“南京大屠杀”的概念首先要拓展。日军在南京城内外进行的各次屠杀并非只在1937年12月13日这一天发生,所以,大屠杀的幸存者本就不限于这一天在屠刀下活下来的人群。笔者老家在南京江宁,小的时候,多次听村里老人说起,南京沦陷后,冰天雪地里,他们亲眼目睹长辈们被日军强行推进河中摸鱼,谁不下,谁就要挨枪子,那么,在这样的恐怖环境里活下来的人群算不算幸存者?两名日军在南京(主要是江宁)进行杀人比赛,那么逃过这一劫的人们算不算幸存者?现在一般意义上讲的幸存者是亲历屠杀现场的极少数幸存者,其实,那些“跑反”(民间话语,指逃避日军屠杀而进行的转移)的巨大人群,和目睹了日军杀人,但自身并未受到日军伤害的人群,也应被视作幸存者。即便给他们一个新的名称:“日军侵略幸存者”,这样的涵义扩大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其次,幸存者范围的扩大依靠政府加大“发现”的力度。从新闻中得知,历次幸存者普查主要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完成,凭一馆之力,显然不利于实现最大的发现,社会应当积极行动起来,掀起一场“发现幸存者”行动。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曹学森老人之所以一直未被发现,和公民主动参与类似行动的积极性也有关系,在这个方面,政府应做好宣传和对幸存者的保护、救助工作,吸引更多的公民主动提供相关证据。 扩大幸存者查访范围,不只是南京一座城市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