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贫穷震撼我们心灵 送贫困大学生回家的故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03:43 重庆晨报
贫穷震撼我们心灵送贫困大学生回家的故事(组图)
杨胜花回家见到母亲时的情景。本报见习记者李奇摄

贫穷震撼我们心灵送贫困大学生回家的故事(组图)
图为马群家简陋的厨房。本报记者何熠摄核心提示

  为了让贫困大学生能够在寒假中回家过个团圆年,本报1月10日与重庆火车站联手开展“春运爱心行动———送50名特困大学生回家”活动,该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响应,历时半个多月,50名大学生都平安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

  今天,本报4名参加爱心行动的记者“做客”今日视点,讲述他们陪伴贫困大学生回家的感受,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贫困大学生,也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帮扶贫困大学生,给予他们家一般的温暖。

  佳宾:史永庆 何熠 李奇 任明勇

  主持人:王华

  昨天,当参加春运爱心行动特别报道的4名同事风尘仆仆分别从江西、安徽、贵州等地回到报社时,采访中心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提及这次爱心行动,同事们感触万分。

  王华:1月8日,我们提出想搞一个爱心活动,火车站当时的态度和想法是什么?

  史永庆:当天,我就到火车站联系。常朝荣站长和唐践书记听了后,一拍即合,答应提供50张免费火车票。常朝荣称,这一活动意义很大,每年寒假都有不少特困大学生为节约路费而留在学校,过着孤寂的日子,他们感受不到过年的味道。

  王华:高校学子对爱心行动的见解有无分歧?

  任明勇:没有任何分歧。爱心行动的消息一刊出,即在我市各大高校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本报报名热线异常火爆,而且还有部分贫困学子专门跑到报社报名。尤其是高校的有关部门更是为这样的爱心行动叫好,重庆大学办公室于主任称“你们办这个事很好,是在办实事”。而更多的高校都希望“把50张免费火车票全给他们”。

  王华:在见证贫困学生回家的路途中,乘客对爱心行动有何看法?

  李奇:由于本报的连续前期报道,同车的乘客很多已经知道这次爱心行动。同学们上车后,很多乘客看见同学们头戴的“爱心春运”小帽子,就自发送来水果和零食慰问他们,都说晨报做了一件大好事。

  王华:贫困学生的家、以及他们的家乡究竟穷到什么样的程度?当地的群众对求学读书的看法是什么?

  任明勇:安徽枞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城和重庆一个大一点的镇差不多。县城里满街跑的不是出租车,而是三轮摩托。

  我见证的大学生叫杨五英,她所在的杨湾乡很穷,据分管教育的书记介绍,该乡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起。而杨五英家则更穷,不大的土房墙上,四处裂缝,拳头都能伸过去,搁置在堂屋木桌上的黄山牌黑白电视机,则是她家唯一的电器。

  不过,杨湾乡地区虽然穷,但教育观念不穷,在杨五英所在的礼让村,每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学。礼让村的村民心中有一个理念:只要孩子读书行,砸锅卖铁也要上学。

  王华:当第一次、第一眼目击贫困学生那破败不堪的家时,想到了什么?

  李奇:特想哭。我见证的女大学生是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红岩村的苗家农村姑娘杨胜花。看见她家的第一眼,我心里就想,住这么破的房子,要考上大学该多不容易啊。那房子是40平方米左右的木板房,却住了7个人,还养了2头猪,而且木板发黑,据说是晚清时的房子,据今有200年的历史了。

  史永庆:我见证的大学生叫马群,他家在江苏沛县张家庄。这个家里有两名在校大学生,他们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耕耘几亩薄地为生。但为了培养儿女上学,父母亲就向银行贷款交学费,孩子们的生活费都是父母从牙缝中省吃俭用来的。

  至今,马家可谓一贫如洗,唯一的家电是一台上世纪80年代初生产的11英寸黑白电视机。大家都知道,每年的冬天,苏北地区大都是冰天雪地,气候异常寒冷,当地村民家家户户生着火炉或暖气。然而,马家二老为节约每月二三十元的炭火费,他们就一直在冷火孤灯中生活。1月27日那天夜里,零下10℃,我在马家用笔记本电脑写稿子,每隔几分钟就得把双手藏到怀里取暖……

  (史记者说到这里时,他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眼眶里包着泪水离开了办公室。事后,他称,自从江苏回来,心情就沉重,甚至压抑得不想写稿子,“我真正看到了什么叫贫困,懂得了特困学生求学之苦”。)

  王华:应该说,这是你记者生涯中一次特别的采访,你觉得特别在什么地方?能讲讲你最难忘的一个细节吗?

  李奇:我第一天就是住在特困大学生杨胜花家中的,她家人非常感动,直说没想到记者也能住在自己家里,还说是“祖上积德,来了贵人”。第二天一早,我就被屋外的吵闹声弄醒了,到外面一看,原来他们为了感谢我的“光临”,特地把家里养了还不到10个月的架子猪杀了待客。1头猪!他们半年的收入啊!

  春运爱心行动·讲述

  N次火车这次最温馨

  怀揣重庆火车站免费提供的火车票,脚穿科而士爱心皮鞋,背着苏大姐给的火锅底料,24日,50名特困大学生启程回家,我与本报摄影记者一道,登上了开往江苏徐州的火车。

  通过一夜交流,一路的11名特困生成了知心朋友。列车穿过河南、进入安徽境内,也逐渐靠近徐州。重庆工商大学“袖珍学子”魏泽洋找到我聊天,“虽然归心似箭,但在列车上的26个小时接触,又使我舍不得离开这趟车,舍不得离开大家。因为我坐了N次火车,这次感觉是最温馨的。”本报记者史永庆

  走进特困女学生之家

  24日至27日,记者全程跟踪报道重庆师范大学特困生杨五英的回家之路,目击了安徽枞阳县杨湾乡礼让村的贫困,深深地体会到第一个走出该村的女大学生———杨五英求学的艰难。

  杨五英的家,可用一贫如洗四字来形容。屋是土屋,一栋四处裂着墙缝的土房,在寒冷的冬夜,她家用来御寒的不是暖气,而是装有木炭火的烂瓷盆和棉被。

  让记者难忘的是,离开小杨家时,杨大妈坚持将记者送到了礼让村村口。与记者告别时,小杨再三叮嘱,一定要将照片保存下来,因为这是她的母亲第一次照相。

  就在杨大妈转身离去的那一瞬间,看着这位为了女儿读书,整日辛苦劳作的农村妇女,记者眼眶湿润了。任明勇

  春运爱心行动·讲述

  95.5分的英语成绩

  上回坐火车采访是去年3月的事了。那次我们乘坐的是我市首列民工专列,西行74小时到祖国的边疆乌鲁木齐,这次是陪伴贫困学子回家团圆,东进26小时到江苏徐州。同样是采访,但一次西行一次东进,留给我截然不同两种记忆。

  小男生英语考了高分

  经常打的的重庆人大都知道,“95.5”是重庆交通广播电台的调频频率,每天回响在渝州上空陪伴着忙碌的都市男女。而此次采访中又一个“95.5”让我记住,它是马群的英语四级考试成绩。95.5的高分从马群口中讲来,让我觉得眼前这个孩子有些不简单。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马群是他们村里走出的第二个正规大学生,第一个是他姐姐。马群的父母都是不善言辞的朴实农民,在我的镜头里马群的父母除了憨厚的笑容,再就是忙碌的身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马群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回到家的马群懂事的帮着父母料理着家务,生火、煮饭、喂猪、扫地这些在城市孩子眼里艰苦的活路在马群看来是应该的也是轻松的。

  难忘的一个镜头

  作为摄影记者,我喜欢用自己手中的镜头传递给读者们别样的信息,在本次采访过程中我拍摄了大概1000张图片,其中有一张让我感慨良久。

  那是拍摄特困生马群家的厨房,厨房属于典型的苏北农村的那种,很简单,一个灶台,一个菜板。马群坐在一个竹筐上熟练地生火,母亲苑凤霞佝着腰费劲地在菜板上切菜。或许是母亲习惯了为家人操持饭菜,或许是长大了的马群习惯于为母亲分担,母子俩背对背,没有交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勤劳的农村妇女苑凤霞在这个方寸之地里哺养了村里有史以来的两名大学生。本报记者何熠

  春运爱心行动·讲述

  爱心在你我一举一动中

  与受助大学生回家的3天经历中,记者深切的感受到:特困生们需要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帮助,他们更需要的是关心和理解,即使是一句话、一个举动往往能抚平特困生们心中的“伤痛”。

  贫穷没有噬去自尊

  本次行动,记者的“任务”是送苗族大学生杨胜花回家。一路上,杨胜花非常的紧张,不停地说,“因为自己读书太浪费钱,所以家里穷,房子也破”,希望记者到家后不要介意。

  到达贵州凯里红岩村,杨胜花的父亲杨昌明早早就迎在了村口,坚持要帮记者提行李,并用“夹苗”(带着苗族话)的普通话说,感谢远方的客人把女儿送回家。

  苗家人的善良

  晚上吃完饭,记者拿出笔记本电脑准备发稿回报社,无线上网卡却始终接收不到信号。杨昌明说,家是在山脚边,通讯信号很弱,“平时连手机都打不出去,只有到半山腰以上,才有通讯信号。”

  当记者跑到半山腰,发完稿回到杨胜花家时,却发现杨胜花的大哥杨胜章不见了,“怕你迷路,他上山找你去了,一会就回来。”1个多小时后,杨胜章回到家中,见了记者第一句话就说,“你回来就好,就怕你找不到回来的路。”本报见习记者李奇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