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年的味道和声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10:37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在老北京,传统中的春节,和现在大不一样。那时候,过年,讲究要有年的味道和年的声音。

  在我看来,年的味道,是从腊月二十三吃糖瓜祭灶开始,到年三十写春联包饺子做年夜饭,以松柏枝插入瓶中,枝下堆放枣栗龙眼荔枝柿饼等年果,枝头缀上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年花,到破五时候播撒,让众人一抢而空,称之为种下“摇钱树”;到大年初一接神拜年,
卖大小金鱼的,沿街串巷到处吆喝,让大人小孩都买一条两条抱回家,称之为“吉庆有余”;一直到正月十五煮元宵放花灯,如竹枝词云:已见炬如千树列,更看灯似百花开……

  这一切所组成的系列节目,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的才是丰富而耐得住咀嚼和回味的年的味道。每一种味道,都事出有因,上有历史的龙脉联系着,下有民间的根系交错着,不像现在,大过年的只剩下了夕夜中央电视台的那一台春节联欢会了,赵本山一出场,大家哈哈一乐,等于花灯放完了,年就基本结束了。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暴,年的声音,其实就是人们从心底迸发出来的声音,旧的一年过去了,过得如意也好,过得不如意也好,新的一年来到了,都得把心里的怨气和企盼一起呼喊出来。年的祭祀与礼拜的意义,就是在这里表现出来的。和西方的祈祷不一样,必须要跪拜在神像或神父之下,在心里默拜,或在嘴边喃喃絮语,而是要大声呼喊出来,甚至借助于外力让声响得惊天动地,让神听得震耳欲聋。我想,这和我们国家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有关,我们的神更世俗化,心眼儿是不错的,但因为岁数太老,眼神儿和耳朵都不那么好使,需要动静弄大点儿。

  年的声音,也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开始,讲究要击鼓,鼓点咚咚,表示新年到来的脚步声音。那时称之为“腊鼓”,又称“年鼓”,老北京以前专门有腊鼓或年鼓,叫做太平鼓,《清稗类钞》中说是“铁为圈,木为柄,柄系铁环,圈冒以皮”,可惜已经失传。腊鼓的声音,和除夕夜十二点在大钟寺、潭柘寺里撞钟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对年的声音的一种敬畏和欣喜,是对神的一种带有平等世俗的外化与物化。

  当然,年的声音,表现最为淋漓尽致的时候,是除夕之夜,鞭炮声此起彼伏,彻夜不息,火树银花,声震天地。其原始意义,在于驱赶鬼魅,但后来已经是宣泄大于本意,形式成为内容了,年欢快热闹的声音,必须要它来体现了。北京城区禁放烟花爆竹之后,曾经有人以踩气球(称之为“欢乐球”)的方式,来替代鞭炮,以为反正都出声音,却不知道那声音已经不再是年的声音,只不过是年的仿声儿罢了。

  对于鞭炮,是很有讲究的,鞭炮鞭炮,其实是有区别的,响的叫炮,据说最早的炮叫“麻雷子”,很粗糙的外表,单响,但非常的响。我小时候看别人放过这家伙,小孩都对它敬而远之。比它进化一些,同样很响的,叫做“二踢脚”,双响,地上响一声,飞到空中响第二声。胆大的,拿在手里放,胆小的,放在地上放。看着它们拖着长长的火尾巴飞到天上,等着炸响第二声的时候,非常过瘾。也有飞上天好几响的,叫做“蹿天炮”。比“麻雷子”、“二踢脚”、“蹿天炮”模样和声音都要小巧一点的,叫做鞭。寸鞭,又叫小鞭,都一挂几百头几千头,甚至上万头,一般都是挂在长长的竹竿上,点燃一头小鞭的捻儿,噼里啪啦,等着听吧,百鸟闹林一般,响个没完,地上落满红红的纸屑,像是开满一地的春花。

  比小鞭更小的,要算是“耗子屎”了。这名字有些不雅,但很形象,灰色的小粒,真跟耗子屎差不多。它的响声不大,点燃后,在地上打几个滚,滋出几下蓝色的火星,蹿到半空中,萤火虫似的,就没影儿了。它很早就绝迹了,我小时候还放过,比我再小的一代,大概听它如天宝往事一样遥远了。

  要说最大最有气派的,当数放花盒子了。先要架起架子,六角形八角形的大盒子一层一层地码上去,可以码三层六层,最高码到九层,高达数丈;再把架子挂起来,第一层是礼花,第二层是花炮,第三层是人物……每层的内容各不相同,点燃起来,一层层飞上天空,连台好戏似的,纷呈着不同的声响,缤纷着不同的情景。老北京,有家吉庆堂,做花盒子最有名,据说,慈禧太后非常欢喜这玩意儿。对于一般百姓,如果看到放花盒子的,大概是听到年最热烈最欢快最丰富的声音了。

  年的声音的尾声,一般是在春节的后几天的庙会上,比如厂甸或白云观上卖的风车和空竹上面了。风车和空竹迎着习习的杨柳春风响起的声音,比鞭炮要悦耳,要细腻,要温柔得多了。年就要过完了,显得情意绵绵,舍不得离开人们。

  2005年1 月18日于北京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