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什么样的贫困令弱势者独力难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10:00 沈阳今报

  杨耕身

  近几天,今报连续报道了大一女生魏佳(化名)为救高位截瘫母亲准备辍学打工的事情,有人称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卖身救母”。也许是因为临近春节,所以这样的新闻让人看了倍加心酸。无独有偶,1月31日《新快报》也报道了类似的新闻:为挽救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儿子黎品,四处借贷无门之下,在东莞打工的湖南籍黎母萌生了“卖”女救儿的
念头。

  因贫而致的极端个案,这些不是绝无仅有的。由贫困而始的那种底层社会真实的生存状态,这次也让我们看得更真切。一番生死挣扎之后,这两个面临巨大困难的家庭竟然不约而同产生了“卖×救×”的念头。

  “我不是卖女儿,她也是我的孩子啊!两兄妹都给人家也行,我无能为力了,可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死去啊!只要有人肯出钱治我家品品,我什么都愿意做。”———当瘦弱而无助的黎母哭着说出这句话时,那些惯用人情伦理以及所谓“法治”的眼光,来苛求这一“卖”女救儿行为的人,可以闭嘴了。这已经是一个不用多说的道理:假如没有相应的救济机制,那么面对贫困,弱势者必将独力难支。

  是的,我指的贫困,不光是物质上的匮乏,我们有必要将贫困还原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解读,那就是包括某一群体社会、精神、文化、权利等等方面的缺乏,这也正是欧共体在1989年给贫困下的一个定义:“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人的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卖×救×”的行为,让我们如此逼近贫困的“真相”。

  民间有道是:经得起富经不起穷,有啥都不能有病,云云。所指向的,其实都是一种相当脆弱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相应社会救济机制的缺失。很难说,这不是当下中国很多家庭所面临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在“卖×救×”事件中,为什么会“贫在闹市无人问”,连亲朋都日渐疏离?为什么会走到有悖文明社会的“卖×救×”这一步?而在社会致力于创富的进程中,又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所揭示的其实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贫困状态。

  当贫困的缘起所呈现出的更是一种外部特征之时,这样的一种贫困只能令弱势者独力难支。而我们的忧虑已不仅仅是来自对某一个体的关注,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无法分享我们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或被文明社会排除在外,而更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理由———英国学者伊莎贝拉指出:“假如越来越多的人被排除在能够创造财富的、有报酬的就业机会之外,那么社会将会分崩离析,而我们从进步中获得的成果将付之东流。”

  我注意到,报道“卖×救×”事件的报社已经开始为这两个家庭发起募捐行动,并有显著成效。媒体的介入,使事件呈现改观,也使我们有所期待,而媒体的介入,同样是社会救济的一部分。但是另一方面,在致力于改观外部性原因而导致的贫困问题上,媒体又有多大的力量呢?更何况,囿于对新闻性的追求,必将使得媒体的介入终究无法与一种常态的社会保障或社会救济机制相提并论。

  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群体的苦难,都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共同的苦难,也都需要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共同承担。惟其如此,类似“卖×救×”的心酸之闻才可能杜绝。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