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大才子陕西乡党殷永纯异乡支教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05:53 三秦都市报

  在安徽涡阳县的农村,有这样一所全部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构成的民间志愿者学校——复新学校。该校校长是我们地地道道的陕西娃殷永纯。1995年他以陕西省高考文史类第二名88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不久,他毅然辞去京城的美差,来到安徽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利辛,在一所未被主管部门承认的私人学校里当了一名民间志愿者,后来辗转5年,在同样贫困的涡阳县艰难办学。经历了短短几年的发展,殷永纯和复新学校以顽强的精神征服了许多人,学生和志愿者纷纷前来,他们还接收了邻近一所民办学校,并
且在贵州创办了一所复新实验学校……

  趁着此次春节回家在西安停留的间隙,1月31日下午,殷永纯接受了一直关注他的本报记者的采访。“你是家乡(指陕西)媒体第一位正式采访我的记者,我感到很亲切。”说这话的时候,眼前的殷永纯显得很感触。这个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等上千家媒体都作过专访或报道的28岁的青年男子多了几许与乡党聊天的自然、直爽和坦诚,或许在他眼里,见到家乡的媒体,类似游子久违了家乡,内心的滋润油然而发。

  这两天,除了去书店买书等,殷永纯和一位老师、5个学生主要呆在民间志愿者复新学校在西安周边地区的外围志愿者邹振利的住处。邹振利是殷永纯的同村人,从小到大的伙伴(初中时候的同学和多年的好朋友),现在也是他和复新学校的坚定支持者。

  陕西愣娃在挫折中磨炼

  殷永纯,1977年出生在我省乾县一个小村庄,他在家里排行最小,也是家里惟一的男孩。几个姐姐都已出嫁,70多岁的父母依然在家乡吃苦受累,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种地。能够考入北大,殷永纯给他的家庭带来了骄傲,也带来了希望。然而1999年毕业后,由于理想和秉性等原因,他放弃了去司法系统工作的机会和出国留学的梦想,先后在深圳一家外企和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工作。

  “我一呆就是28天,每天和小孩在一起吃一起住,睡在马路边,去河里游泳,抓螃蟹,完全忘记自己是谁……”2000年3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殷永纯在北大遇到了来自安徽利辛的小伙杨华。“他跟我说了他在安徽办学的一个简单经历,我感觉到很惨。他说的和我脑子里以前想的教育和农村的反差很大,我就跟他讲,我能不能什么时候去看一下。第二天我们就出发了。”

  殷永纯说:“后来我回北京的路上,自己在反复琢磨,把自己的人生做了修订。因为对我来说我是想通过一种职业来帮助更多人,使更多人都能够幸福和快乐。28天短暂的‘支教’经历,让我觉得这样做更适合我的性格,回到北京后我就把工作给辞了,去了安徽。然后很投入,什么也不顾,在安徽做了一年左右,全身心教那些小孩。村民们一开始也很不认可,但是后来也是完全肯定并且接纳了我们。”

  当时殷永纯在那里没有任何收入,吃住在学生家。围绕三尺讲台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殷永纯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体验,这是他按部就班考学、读书、就业所不可能有的体验。后来过了三四个月,殷永纯还带来了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的另一位志愿者赵志雄。

  2001年上半年,有关媒体对殷永纯等志愿者办学之事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时间,学校收到了不少捐款、捐物。这本来是件好事,可以缓解学校因资金缺乏而造成的困境,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学校的发展。然而就在这时,三人之间出现了分歧,殷永纯和赵志雄提出成立董事会,规范教学和财务管理,而杨华则认为“学校是他个人的”,殷永纯和赵志雄只不过是在替他打工。

  然而不久,杨华便选择了退出并且盖房娶妻,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殷永纯则利用互联网成立学校筹委会,由全国各地的热心网友监控学校的财务和教学状况。由于远程监控者与实地操作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分歧,这个所谓的网络小组“筹委会”被殷永纯宣告无效。而此时,他和当初一同创业的好友赵志雄之间也发生冲突,2002年8月新学年开始之际,殷永纯毅然带着20多名学生和5位志愿者教师离开他们梦想升起的地方——复兴学校,来到邻县的涡阳县高公镇吕湖村,创办了一所新的志愿者学校,取名复新学校……

  殷永纯回忆:“当时办了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一的学生几乎都是中考落榜生。他们那个地方初中升到高中升学率是百分之十几,绝大多数学生是出去打工或者是在家里呆着。那个地方小混混特别多,如果你的车翻在那里了,车上的东西会一翻而空。初一的学生,学校开除的四个学生我们全部要过来了。我们感觉教育重要的还是要树人的。如果智商很高,却做出对社会不太好的事情,就更不好了。如果你有为社会奉献的精神都是很好的。”殷永纯每每想起复新学校“涅槃重生”的时候总是有些黯然神伤。这到底是谁之过呢?

  记者无意再次揭开谁的伤疤,去评说谁的功过是非。已经坚持志愿者教育5年的殷永纯也成熟了很多,他对过去发生的这一切有了冷静的看法,“我们目前进行的这种民间志愿者乡村教育实践,是以前没有过的,没有前人的成功经验供我们借鉴,肯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但我们只能第一个向前走去,我们的足迹至少是塌实的。虽然在前进的过程中,许多人掉队了,但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只要是为了乡村教育,为了纯真的孩子不受污染,他们永远是我们志愿者学校的同行者。”

  两三百人几斤大肉的“牙祭”

  复新学校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2003年初秋,记者作为家乡来的朋友走进复新学校,感受过志愿者的艰辛和教学的特别。学校的主体是一栋尚未完工的教学楼,共3层8间教室,实际上是毛坯房,另有几间平房作为老师和学生宿舍。狭小的窗户被落满灰尘的塑料布遮掩着,屋内光线昏暗,充满霉味,下雨了水甚至流到屋内,没有像样的办公桌椅,床是砖块和木板搭成的。厕所就在大门附近并与学生寝室紧紧相连,走进校园就能闻到一股臭气。没有自来水,一口靠压杆取水的水井就在教师宿舍前面,一到课间,井边就挤满了取水的师生。由于污水无法排放,水井周围的地面被踏成了一团烂泥,颜色发黑,气味难闻。校园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没有水泥路面,只有一条师生自己动手用碎砖头和煤渣铺成的小路。有间厨房,凌乱地摆放着厨具和餐具。老师与学生吃一样的饭菜,馍、米饭、西葫芦和土豆之类,每天每人平均消费一块多,天天如此。很长时间两三百人买上几斤大肉算得上是难得的享受。

  复新学校的成长和成熟是迅速的,从复兴学校刚“分离”出的20多名学生和6位志愿者教师,到第二年就超过了200个学生,2004年开学时已经是300多个学生。新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又有老的志愿者也回来了,2003年12月23日,复新学校又接管了附近的黎明学校,2004年“教育的种子”还在遥远的贵州“开花结果”,创办了贵州省从江县大洞复新实验学校。目前安徽两校志愿者20多个,贵州志愿者4个。春节过后可能还会有新的志愿者加入,而且学校的发展还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志愿者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

  缺乏师资是令殷永纯最头疼的问题,他们的目的是复兴新教育(复兴旧教育,探索新教育)。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众多的适龄青少年游离在学校外,更不愿意看到“慕名而来”的学生们在复新学校享受不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尽管他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殷永纯告诉记者,在外界的关注下,学校的条件改善了不少,但记者所见到的许多情况依然寒碜。但这些每月仅拿300块钱左右生活费的志愿者还是感到条件逐渐在改善,他们有自信。

  “爱不是用眼泪呼唤眼泪”,有记者曾反思说,“志愿者来此的目的,不是为了陪同受苦,而是要帮助贫困的孩子走出困境。作为志愿者本身,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业务水平,胜任所承担的工作,应该具备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沉重的家庭负担。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别人。如果志愿者本身就穷困潦倒,还需要别人来资助,那又怎能更好地去帮助别人呢?”

  殷永纯也一直在思考在摸索,许多人说他是理想主义者,所建立的不过是“乌托邦”,有人说他是殉道者,点亮别人,毁灭自己。但殷永纯却说自己是真正的志愿者,星火燎原,“我们当时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的朋友劝我们,你们这个地方多坚持一天就有多坚持一天的意义。我们不光是做教育,作为志愿者,代表社会行为,志愿者的数量和素质,都代表社会的先进程度。我们希望在当前这种志愿者行为能够代表一种精神,作为公益行为,呼吁更多人参与到里面去。”

  带着志愿者和学生回家过年

  复新学校每位志愿者身上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家庭、亲人是第一关,殷永纯来安徽半年多以后才把实情告诉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家里极力反对,不断地来信和打电话催他回去,朋友们也表示不可思议,年逾七旬的父母因此更显苍老,曾经将殷永纯作为孩子学习榜样的乡亲中开始有许多人说风凉话,甚至让“读书无用论”有了更好的论据,“看,(省)高考第二名,北大毕业的,不也到农村教书吗,读书还能有什么出息?”即使到了媒体广为宣传的时候,还是有不少非议,“殷永纯这不是傻子吗?”我们不能奢望所有的人都对殷永纯他们给与多大的支持,但乡亲们的态度压弯了父亲的脊梁,平添了母亲的白发,家人因此又陷入“经济危机”之中。对此,殷永纯的愧疚是深沉的,对于亲人,他说不出什么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只能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方向,心里则默默地为家人祈祷。

  殷永纯每次回家都要带上几个志愿者和学生,这次春节回家也是如此。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是怕家人不放他走回不了学校,现在则是学生们都想跟着他们殷老师看看殷老师成长的地方再多些见识。而殷永纯的家人也早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去支持儿子的“事业”(尽管还有些不情愿和遗憾)。“2001年回家过春节,怕父母不让我再回去,我带上杨华、赵志雄和一个学生回家过的春节。不但没有拿钱给父母,返回时的路费还是家里给的。”2002年春节,他还是这样带着几个学生回去的,从家走的时候,父母仍然哭着劝他不要再去安徽,但他仍是流着眼泪坚决地又回到了孩子中间。

  但这次回家殷永纯明显只是游子的归家心情。“现在家里人知道不能改变我的想法,也就不愿意再干涉我了,反而在可能多的支持我,在别人不理解时还会替我辩护,我真的很感谢他们。”

  幸运的是,在收获了学生和家人的心之后,一位坚定的女志愿者与他逐渐走近,相信很快爱情的果子也会成熟。殷永纯谈到爱情,话虽简短,却一脸陶醉。

  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再贫瘠的地方也会有灿烂的阳光。记者祝福他们。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